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緩痛有法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 & 林智穎 (伊利沙伯醫院痛症科護士)

 

撰文:陳秀清

 

研究發現,本港有九成人受痛症,包括腰背痛、頸肩痛等困擾。痛症主要由長期固定動作、重覆性動作、提取重物、體力勞動及不良姿勢等引起。值得留意的是,上班的精神壓力亦為引起痛症的成因之一。急性疼痛徵狀如未能妥善處理,長遠可演變成慢性疼痛,對工作及日常生活,均會帶來負面影響。

麻醉科專科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李靜芬醫生

更年期不用避 新階段由此起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楊麗群醫生 (婦產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婦產科專科楊麗群醫生
婦產科專科楊麗群醫生

收經,代表女性踏進了更年期,也就是令不少女士皺眉的更年期。婦產科專科楊麗群醫生指出,更年期是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表示女性將要展開另一個人生階段,所以女性不須對更年期過分擔心,只要做好準備,增加自己對它的認識,其實也可以輕輕鬆鬆地渡過這段日子。

 

肺事得治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趙瑞華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 & 岑信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醫學研究發展,不斷改變人們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如以往以為治癌就必定令頭髮脫落、體虛力弱,但其實根據不同的期數、患者年齡、健康狀況、腫瘤突變基因,就要使用不同的肺癌治療方案,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亦有差別。

心胸肺外科專科趙瑞華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趙瑞華醫生

手術切除 早期肺癌之一線治療

治乳手冊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招國榮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撰文:小樽

 

乳癌是女性癌症的頭號殺手,而近年的發病率更有上升趨勢,情況令人擔心。雖然如此,乳癌的死亡率只排女性癌症第三位,這意味着它並非無藥可救。婦女只要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一旦發現異樣便盡早求醫,乳癌對生命造成的危險其

實不高。

 

2明顯症狀

患有乳癌的婦女,不一定會出現乳房疼痛的症狀,但卻會有以下2個較為明顯的病徵:

1.      硬塊:婦女摸到乳房有明顯硬塊。

2.      不正常分泌:乳頭會有分泌物流出,分泌物可呈清徹的水狀、奶白色液體或是血水。

 

慢性腎衰竭

期數: 
2012年05月號
醫生: 
朱國康醫生 (腎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香港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在90位尿液有微量紅血球的人士之中,19%於5年後出現腎衰竭、膀胱癌等疾病。初期腎病徵狀並不明顯,因此高危者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吸煙人士都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腎科專科朱國康醫生
腎科專科朱國康醫生

腎臟是一個負責過濾的器官,透過腎小球將血液中的廢物分別出來,再經尿液排出體外。在腎臟的運作中,需要足夠的血液供應以作過濾,否則會對腎功能造成損害。腎科專科朱國康醫生指出,不正常的血壓都可破壞腎臟。「當體液、血液大量流失時血壓會突然下降,以致流經腎臟的血液大幅減少,繼而影響腎臟運作。相反,若血壓過高,也會慢慢地損害腎臟,更可加快腎功能衰退速度。」

 

乳癌及癌症骨轉移療法新知

期數: 
2012年05月號
醫生: 
香港浸信會醫院乳房健康中心主任梁志珊 & 潘智文醫生 (臨床腫瘤科顧問)

撰文:陳秀清

 

乳癌為全球頭號女性癌症,每年有數百萬計女性發現患上乳癌。乳癌亦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據醫管局2008年統計數字顯示,本港每21名女性便有1名患有乳癌,且發病率近10年來更有上升趨勢。


香港浸信會醫院乳房健康中心主任梁志珊
香港浸信會醫院
乳房健康中心主任梁志珊

手術為治療早期乳癌的最有效方案。香港浸信會醫院乳房健康中心主任梁志珊指出,現時手術治療已較以往有很大進步。「數十年前,乳癌手術需將整個乳房切除,清除所有淋巴、甚至乳房下的肌肉層,但患者的生存率卻反不及現在高,現時手術可配合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切除範圍已愈來愈小,最新的切除術更可保留乳暈、乳頭。」

 

防治鼻敏感

期數: 
2012年05月號
醫生: 
陳穎鈞醫生 (耳鼻喉專科) & 鄭天恩 (資深營養師)

撰文:羅漪雯

 

鼻敏感是身體對刺激有過大的反應,令免疫系統出現一連串過度活躍的反應如鼻塞、流鼻水、打噴嚏,亦可能伴隨有眼痕、咽喉痕癢、咳嗽等現象。雖然病症不會直接危害生命,仍可併發鼻竇炎、鼻瘜肉、流鼻血,甚至能促成哮喘、睡眠窒息等嚴重病症,因此對於患者而言,減少鼻敏感發作是十分重要。

耳鼻喉專科陳穎鈞醫生
耳鼻喉專科陳穎鈞醫生

最重要的是消炎

耳鼻喉專科陳穎鈞醫生道:「鼻敏感主要的問題在於鼻子因發炎而損害了正常功能,使鼻子不能如常地過濾空氣,並因為刺激令分泌增多。因此,鼻敏感治療的目標是對抗炎症,以藥物減少發炎。」常用鼻敏感治療藥物包括:

心臟與運動之急救實況

期數: 
2012年05月號
醫生: 
周慕慈醫生(心臟科專科) & 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

心臟與運動之急救實況    撰文:羅漪雯

 

不論在香港或外國,都不時有運動人士在比賽、練習期間突發死亡的消息,更甚是,有不少心臟毛病不能在身體檢查中發現,卻可於短時間內奪去生命,所以若能儘早為心臟突然停頓人士進行急救,所爭取的不單是一分一秒,而是一條寶貴的生命。

心臟科專科周慕慈醫生
心臟科專科周慕慈醫生

AED自動探測 以電擊去顫

小兒濕疹必讀

期數: 
2012年05月號
醫生: 
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濕疹兒童的皮膚會較為敏感,對不同致敏原如花粉、塵埃、貓狗皮屑、毛髮等均會特別過敏,而食物如雞蛋、牛奶、花生、魚等亦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但敏感反應並非每位患者均相同,亦會隨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

濕疹學名為過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病情反覆,但並無傳染性。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指出:「濕疹發病情況普及,約每5名兒童便有1名患有濕疹。而除了濕疹徵狀,3至5成兒童患者亦會同時有其他過敏特徵如氣管敏感、鼻敏感、眼敏感等;另亦有3成濕疹兒童同時患有食物敏感。」

 

大部分濕疹1歲前發病

心情對話

期數: 
2012年04月號
醫生: 
李沛然醫生 (心臟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的機會較一般人高2至6倍,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會亦高4至6倍。糖尿病人的死亡原因有八成與血管硬化有關,當中75%的死因為冠心病,25%為中風及其他血管疾病。

心臟科專科李沛然醫生
心臟科專科李沛然醫生

糖尿病會提升整體死亡率。心臟科專科李沛然醫生指出,每年每1000名糖尿病患者中,共有17名男士及17名女士死亡,非糖尿病者的死亡男女人數則分別只有8名及4名。而吸煙、高膽固醇、高血壓等風險因素更會提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2至3倍。

 

糖尿病人心血管病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