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肺事得治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趙瑞華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 & 岑信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醫學研究發展,不斷改變人們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如以往以為治癌就必定令頭髮脫落、體虛力弱,但其實根據不同的期數、患者年齡、健康狀況、腫瘤突變基因,就要使用不同的肺癌治療方案,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亦有差別。

心胸肺外科專科趙瑞華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趙瑞華醫生

手術切除 早期肺癌之一線治療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即1期、2期及部份選擇性3A期都是以切除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案,把局部位置的腫瘤以傳統開胸手術或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心胸肺外科專科趙瑞華醫生解釋:「開胸手術是傳統的手術方式,能讓醫生清楚看到肺部情況,也可切除侵蝕胸骨的腫瘤。然而手術的入侵性較高,不但留下一個長切口,過程中需切斷肋骨和胸部肌肉,手術後患者要承受較長、較痛的康復時期,肩膊活動能力亦因此受影響。相對而言,微創胸腔鏡手術因為切口細小,不需對肌肉和肋骨造成大創傷,因此大大減少手術後的痛楚程度,也能加快康復時間。不過微創手術仍有限制之處,如只適用於1或2期、直徑少於4-5cm、在較邊緣位置的非小細胞腫瘤,而且手術對於醫生的經驗要求較高,需要熟悉螢幕的操作技術。」趙醫生強調,微創手術的中長期療效與傳統手術的相若,但由於創傷較低,對年長和體質較弱患者的好處更為明顯,相信將會成為主流的肺癌手術方法。

 

 

標靶藥物 針對性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岑信棠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岑信棠醫生

治療病症固然是愈早愈好,可惜大部分肺癌在診斷時已是3或4期。當肺癌發展成晚期,腫瘤離開了原發位置並擴散到其他器官,切除手術的療效不再明顯,患者就需要進行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來控制癌細胞。臨床腫瘤科專科岑信棠醫生指出,近年提倡同時進行化療和電療,可以增加整體治療效果,如更有效地縮小腫瘤、減少遠方轉移,不過由於化療會破壞體內所有生長快速的細胞,對身體的傷害較大,患者或出現食慾下降、呼吸困難、胸口痛、脫髮等情況。相比之下,標靶治療能夠針對癌細胞的特定生長條件進行攻擊,抑制惡性腫瘤的生長以外又能減少副作用,是肺癌治療發展上的一大突破。「標靶藥物的研究一直發展,藥物的種類愈來愈多,然而標靶藥物是一項針對性治療,必須按個別患者的基因特性對症下藥。例如擁有EGFR基因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能透過標靶藥物EGFR-TKI 抑制腫瘤,有效控制癌病。最近亦發現有些病人不是EGFR基因,但擁有EML4-ALK融合基因(佔3-5% 的非小細胞肺癌),此類病人卻能受惠於另一種最新標靶藥Crizotinib,此標靶藥物並能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所以在使用標靶治療前,先要確認腫瘤細胞特定的基因特質,來選擇適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