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漪雯
兒科專科劉慧思醫生
新生嬰兒既為父母帶來喜悅,亦多為他們帶來不少煩惱,因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卻不知甚麼是最好。例如在餵食的課題上,父母都有各種疑問:「母乳還是配方奶?」、「孩子吃多少才足夠?」、「何時轉吃固體食物?」……想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不妨聽聽兒科專科劉慧思醫生的意見。
全母乳餵哺 給嬰兒最好
撰文:羅漪雯
渣行馬拉松2012於下月5日舉行,共吸引7萬名市民參與比賽。你也許是那13000名全馬跑手中一員,又或許是37000名10公里參賽者之一,反正在過去數月間你必定已為2月5日這天付出不少時間和努力。然而,除了密集的跑步、體能訓練之外,在心理上你又有否良好的準備呢?對於創傷方面的知識又是否足夠呢?
雷雄德提醒跑手應訂立目標,
因為「有goal好過無goal」,
而「難goal亦好過易goal」
為意志加加油 朝著目標前進
撰文:羅漪雯
「瀨尿」,在醫學上稱為「夜遺尿」。在夜間尿床,似乎只是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問題,確實根據調查,香港約有3-4萬名10歲以下的兒童為夜遺尿患者。然而,若病症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尿床情況有可能延至十多歲甚至成人階段;事實上,每100位成年人,就有2人有夜遺尿問題。
小兒外科專科司徒達燕醫生
正視夜遺尿 及早治療
撰文:陳秀清
頭痛是常見徵狀,情況普遍得一般市民以為只要服用普通止痛藥便足可解決,但這其實只是誤解。個別偶爾發病的頭痛可以並無大礙,亦可能是嚴重警號,患者應學懂辨別何時應有求診必要。
腦神經科專科呂曉東醫生
撰文:小游
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
有些人仍以為膝關節炎及骨質疏鬆,隨著年紀增長是「不治之症」,患者必須強忍入骨之痛及骨質流失,然而,隨著醫學科研不斷進步,頑疾也有治療之方。為了讓大家了解箇中情況,本刊誠邀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講解「骨質疏鬆及膝關節炎全接觸」醫學專題講座,讓患者選擇合適的療程。
活化纖維軟骨組織
撰文:羅漪雯
銀屑病是一個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皮膚炎症,俗稱牛皮癬。卻因這一個「癬」字,讓人以為銀屑病如癬類疾病具傳染性,加上不甚美觀的皮膚,往往令銀屑病患者遭受歧視。疾病的折磨,以及外在的壓力,銀屑病患者很容易便落在鬱鬱寡歡的陰影下。
皮膚科專科莊禮賢醫生
誤解 人人都有
撰文:小游
不少人對鼻敏感或氣管過敏等知識不甚了了,不積極求診,久而久之真的演變為疾病。為了讓大家清楚了解,《健康動力》雜誌誠邀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李聲濤及耳鼻喉專科醫生趙潔儀講解「認識過敏症」醫學專題講座,讓備受過敏反應折騰的人,重過優質生活。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李聲濤
全球患有慢性腎病的人多達5億,其中80%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並因高血壓問題影響腎病病情。可想而知,要避免腎病惡化,控制血壓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環。
腎科專科何繼良醫生
切忌拖字訣
撰文:陳秀清
目前本港的濕疹病患者超過100萬,當中包括嬰孩、小童及成人。受遺傳因素影響,患者皮膚會較乾燥及容易龜裂,加上身體免疫調節異常,皮膚一旦遇到刺激物或致敏原時,便會出現發炎現象,並引起痕癢。
皮膚科專科盧景勳醫生
皮膚龜裂即代表皮膚表層的天然屏障受損。皮膚科專科盧景勳醫生比喻:情況就如大廈磚頭有裂縫,出現滲漏情況,濕疹患者由於皮膚屏障受損,致敏原如塵蟎、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二手煙、污染物等便可乘虛而入,侵害皮膚。「以塵蟎為例,它對正常皮膚無害,但如皮膚屏障受損,其排泄物便會刺激皮膚,引起發炎。而一旦感染金黃葡萄球菌,皮膚亦會受刺激,令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引致紅腫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