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緩痛有法

期數: 
2012年06月號
醫生: 
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 & 林智穎 (伊利沙伯醫院痛症科護士)

 

撰文:陳秀清

 

研究發現,本港有九成人受痛症,包括腰背痛、頸肩痛等困擾。痛症主要由長期固定動作、重覆性動作、提取重物、體力勞動及不良姿勢等引起。值得留意的是,上班的精神壓力亦為引起痛症的成因之一。急性疼痛徵狀如未能妥善處理,長遠可演變成慢性疼痛,對工作及日常生活,均會帶來負面影響。

麻醉科專科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李靜芬醫生

疼痛種類繁多,包括肌肉、關節、神經及內臓痛。根據1979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對疼痛一詞的定義及解釋,疼痛是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有關的一種不良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麻醉科專科李靜芬醫生指出:「痛為身體的保護機制,就如警號般提醒你身體某部分已受到傷害。急性痛如燒傷、經痛、分娩、抽筋、痛風等,一般會有損傷及發炎效應,徵狀包括:紅、腫、熱、痛。但部分痛楚如慢性痛的病因卻可能並不明顯,舊傷患、退化、關節損耗等,均有可能誘發慢性痛症。這類痛症更並非局限於長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

 

藥物副作用多被忽視

調查發現,九成患者會嘗試自行處理痛症,如使用止痛成藥、按摩、冷熱敷等方法,當中五成人認為方法有效緩痛;不過購買成藥服用的患者,大部分均不認識藥物的副作用,例如4成購買撲熱息痛的人士中,只有6%知道藥物有損害肝臟的副作用。「亞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有引起消化性潰瘍、胃出血等副作用,而與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相比,新一代COX-2消炎止痛藥更能減少腸胃副作用。建議患者應對藥物的風險清楚認識,不應胡亂服用。其實消炎止痛藥物的作用在於減輕痛楚及發炎徵狀,讓患者可盡快活動及伸展傷患,避免肌肉僵硬及纖維化,加劇痛楚。而除了藥物治療,患者別忘了運動亦是紓緩痛楚的關鍵。而當使用一般處理方法如冰敷、按摩等並無法止痛,便應向家庭醫生求診並接受檢查。」

伊利沙伯醫院痛症科護士林智穎
伊利沙伯醫院痛症科護士林智穎

長期痛症是一種疾病,除了引起痛楚,亦會為患者帶來情緒上的負面影響,甚至誘發抑鬱。伊利沙伯醫院痛症科護士林智穎解釋:「患者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以前能支撐家裡經濟,現在卻連家人也無法照顧,反要被人照料;心情低落,自然不想見人,而負面情緒又會影響睡眠,睡眠不足繼而影響活動能力及痛楚忍受力,令患者更不想活動;減少活動會令肌肉柔韌度漸漸下降,反過來影響活動能力,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運動亦有助舒緩痛楚

長期痛症會令患者神經線比一般人敏感,輕微活動可能亦會引起劇痛,故需要藥物及不同治療方法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行為治療及心理治療等舒緩痛楚。林智穎提醒,患者最重要是樂觀面對病情及積極接受治療,接受治療之餘亦不忘配合運動,對抗痛症。「運動會令身體產生安多分,這是一種天然止痛劑。適量運動亦能減少負能量、提升自信及防止肌肉萎縮。」

 

她提議,為免運動受天氣及場地所限,患者不妨將運動生活化。「例如走路到鄰居家、洗車、行樓梯、與小孩玩遊戲,早一個站下車,走路回家等,這些全部也可以寓運動於日常生活,但又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