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漪雯
陽痿,除了當玩笑作弄別人之外,向來都是叫男士難以宣之於口的兩個字,卻絕非罕見的問題:根據數據,在40-70歲男士中,過半數有不同程度的陽痿。陽痿其實是男性更年期的徵狀之一,其他徵狀包括前列腺增生、性慾下降等,都能令男士感到形象受損、自信低落,並引致夫婦感情不順、家庭關係不穩等。其實若能配以合適的治理,男士也能輕鬆渡過更年期。
泌尿外科專科黃國田醫生
男性更年期 荷爾蒙分泌失調
撰文:羅漪雯
風濕科專科嚴卓雲醫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因免疫系統失調而成的疾病,當發炎物質過多而自我攻擊,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硬等情況。因此治療的第一步是為患者減痛和消腫,其次要保護關節免受損。風濕科專科嚴卓雲醫生解釋,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逐漸破壞患者的關節導致變形,長期炎症甚至會破壞心、腦血管,提升中風的風險,所以患者好應早日診斷及治療,減少病症對身體的損害。
在減痛方面,可使用紓緩痛楚並抑壓發炎情況的消炎及鎮痛藥物,不過此類藥物卻不能阻止關節被侵蝕。另外,類固醇可減少痛楚並減輕關節受破壞的程度,嚴醫生指出雖然類固醇有不少副作用,但若劑量合適仍是良好的治療。
撰文:陳秀清
尿路結石徵狀為腎絞痛,個別患者腰部位置會隱隱作痛,亦有患者會出現血尿或尿路感染徵狀,但最令人擔心的是完全沒有徵狀的患者,因為他們往後一旦出現徵狀,腎功能已會因尿路結石而嚴重受損,甚至喪失功能。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則常見於40歲以上男士,尤其是長者,主要徵狀與忍尿或排尿有關,當中主因為前列腺組織增大致尿道阻塞,令膀胱功能逐漸衰退。
泌尿外科專科梁耀霖醫生
撰文:陳秀清
慢性痛症在香港非常普遍。根據本港一個慢性痛症研究的數字顯示,有32%香港人有慢性痛症問題,當中又以背痛、風濕痛及下肢痛最為普遍。隨著香港人口逐漸老化,慢性痛症更趨普遍。本港50歲或以上的男性及女性,分別有17%及24%有持續膝關節痛;7%及13%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慢性痛症必須妥善處理
頭痛、腰痛、關節炎痛、風濕疼痛及痛風,都是常見的慢性痛症。而只要:
1) 身體持續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疼痛
2) 接受醫生檢查後,已排除痛楚是由嚴重疾病引致
撰文:羅漪雯
香港的室外空氣質素並不良好,源頭主要來自汽車廢氣;至於室內,塵埃蟎、霉菌等也會影響環境質素,誘發敏感等問題。種種的空氣問題會刺激或損害呼吸道,引致氣管疾病,有些甚至能導致癌症,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呼吸系統科專科潘醒華醫生
長期敏感可致哮喘
撰文:陳秀清
貧或富,相信任何人也希望自己快樂。但快樂又是否如此輕易便能到手?答案是:並不容易!研究發現,過去40、50年間,情緒病的患病比率共增長了10倍。這個以往本來是30歲才會發病的病症,現時已有14、15歲,甚至小至10歲的個案出現。
精神科專科陳國棟醫生
撰文:陳秀清
柏金遜症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患者以男性為多。八成個案的發病年齡為60歲以上,但亦有10%個案發病時小於40歲。
腦神經科專科曾建倫醫生
柏金遜症的發病機制為:腦部基底神經節出現退化,以致影響控制肌肉運動和張力的能力,使手腳不自主地震顫。腦神經科專科曾建倫醫生指出:「據文獻記載,只有1-2%的柏金遜症是完全因為基因變異引起。現時醫學界仍未掌握此病的真正成因。不過年齡相信是與柏金遜症有最大關連的風險因素。年紀愈大,發病機會便愈高。」
撰文:羅漪雯
「祝你快高長大」無疑是兒童專享的祝賀詞,可見家長們都盼望孩子愈長愈高。然而,當孩子多年來都排在班隊的第一位,並明顯比同班同學矮小,家長又怎能不擔心?難道孩子的身高就注定改不了?
兒科專科余則文醫生
撰文:羅漪雯
兒科專科劉慧思醫生
新生嬰兒既為父母帶來喜悅,亦多為他們帶來不少煩惱,因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卻不知甚麼是最好。例如在餵食的課題上,父母都有各種疑問:「母乳還是配方奶?」、「孩子吃多少才足夠?」、「何時轉吃固體食物?」……想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營養,不妨聽聽兒科專科劉慧思醫生的意見。
全母乳餵哺 給嬰兒最好
撰文:羅漪雯
渣行馬拉松2012於下月5日舉行,共吸引7萬名市民參與比賽。你也許是那13000名全馬跑手中一員,又或許是37000名10公里參賽者之一,反正在過去數月間你必定已為2月5日這天付出不少時間和努力。然而,除了密集的跑步、體能訓練之外,在心理上你又有否良好的準備呢?對於創傷方面的知識又是否足夠呢?
雷雄德提醒跑手應訂立目標,
因為「有goal好過無goal」,
而「難goal亦好過易goal」
為意志加加油 朝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