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觀觀傷胃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梁延信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 & 營養師鄭天恩

 

撰文:陳秀清

 

胃病一般指消化不良、胃痛、胃脹,十二指腸發炎或潰瘍等,而腸胃不適很多時候也是由幽門螺旋菌引起的。

腸胃肝臟科專科梁延信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梁延信醫生

胃炎

胃炎是個很籠統的名稱,可包括急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腸胃肝臟科專科梁延信醫生指出,胃炎可由不同成因引起,常見包括:幽門螺旋菌、藥物如亞士匹靈、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飲酒過量、食物敏感、免疫系統失調以致身體自我攻擊胃部黏膜等。

 

調節晝夜韻律 舒緩抑鬱病症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李永堅醫生 (精神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抑鬱症的男女患病比例為1:2,15%女性一生中會有機會發病。當中以35至50歲為發病高峰期。有15%患者會自殺死亡。

 

根據美國精神科醫學學會診斷守則,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為:

 

a)      最少要有以下5個或以上徵兆,並且持續超過2星期

-          情緒低落

-          對事物失去興趣

不識「抬舉」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黃國田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陽痿,除了當玩笑作弄別人之外,向來都是叫男士難以宣之於口的兩個字,卻絕非罕見的問題:根據數據,在40-70歲男士中,過半數有不同程度的陽痿。陽痿其實是男性更年期的徵狀之一,其他徵狀包括前列腺增生、性慾下降等,都能令男士感到形象受損、自信低落,並引致夫婦感情不順、家庭關係不穩等。其實若能配以合適的治理,男士也能輕鬆渡過更年期。

泌尿外科專科黃國田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黃國田醫生

男性更年期 荷爾蒙分泌失調

類風濕治療新模式 加快起效速度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嚴卓雲醫生 (風濕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風濕科專科嚴卓雲醫生
風濕科專科嚴卓雲醫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因免疫系統失調而成的疾病,當發炎物質過多而自我攻擊,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硬等情況。因此治療的第一步是為患者減痛和消腫,其次要保護關節免受損。風濕科專科嚴卓雲醫生解釋,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逐漸破壞患者的關節導致變形,長期炎症甚至會破壞心、腦血管,提升中風的風險,所以患者好應早日診斷及治療,減少病症對身體的損害。

 

在減痛方面,可使用紓緩痛楚並抑壓發炎情況的消炎及鎮痛藥物,不過此類藥物卻不能阻止關節被侵蝕。另外,類固醇可減少痛楚並減輕關節受破壞的程度,嚴醫生指出雖然類固醇有不少副作用,但若劑量合適仍是良好的治療。

尿路結石及良性前列腺增生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梁耀霖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 & 司徒石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尿路結石徵狀為腎絞痛,個別患者腰部位置會隱隱作痛,亦有患者會出現血尿或尿路感染徵狀,但最令人擔心的是完全沒有徵狀的患者,因為他們往後一旦出現徵狀,腎功能已會因尿路結石而嚴重受損,甚至喪失功能。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則常見於40歲以上男士,尤其是長者,主要徵狀與忍尿或排尿有關,當中主因為前列腺組織增大致尿道阻塞,令膀胱功能逐漸衰退。

泌尿外科專科梁耀霖醫生
泌尿外科專科梁耀霖醫生

痛症及腸胃出血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李定豪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慢性痛症在香港非常普遍。根據本港一個慢性痛症研究的數字顯示,有32%香港人有慢性痛症問題,當中又以背痛、風濕痛及下肢痛最為普遍。隨著香港人口逐漸老化,慢性痛症更趨普遍。本港50歲或以上的男性及女性,分別有17%及24%有持續膝關節痛;7%及13%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慢性痛症必須妥善處理

頭痛、腰痛、關節炎痛、風濕疼痛及痛風,都是常見的慢性痛症。而只要:

 

1)      身體持續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疼痛

2)      接受醫生檢查後,已排除痛楚是由嚴重疾病引致

隱於空氣中之殺手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潘醒華醫生 (呼吸系統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香港的室外空氣質素並不良好,源頭主要來自汽車廢氣;至於室內,塵埃蟎、霉菌等也會影響環境質素,誘發敏感等問題。種種的空氣問題會刺激或損害呼吸道,引致氣管疾病,有些甚至能導致癌症,威脅著我們的健康。

呼吸系統科專科潘醒華醫生
呼吸系統科專科潘醒華醫生

長期敏感可致哮喘

突破情緒困擾 ─ 快樂思考的方法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陳國棟醫生 (精神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貧或富,相信任何人也希望自己快樂。但快樂又是否如此輕易便能到手?答案是:並不容易!研究發現,過去40、50年間,情緒病的患病比率共增長了10倍。這個以往本來是30歲才會發病的病症,現時已有14、15歲,甚至小至10歲的個案出現。

精神科專科陳國棟醫生
精神科專科陳國棟醫生

柏金遜症成因未明 藥物有助減慢惡化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曾建倫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柏金遜症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患者以男性為多。八成個案的發病年齡為60歲以上,但亦有10%個案發病時小於40歲。

腦神經科專科曾建倫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曾建倫醫生

柏金遜症的發病機制為:腦部基底神經節出現退化,以致影響控制肌肉運動和張力的能力,使手腳不自主地震顫。腦神經科專科曾建倫醫生指出:「據文獻記載,只有1-2%的柏金遜症是完全因為基因變異引起。現時醫學界仍未掌握此病的真正成因。不過年齡相信是與柏金遜症有最大關連的風險因素。年紀愈大,發病機會便愈高。」

 

長高一點可以嗎?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余則文醫生 (兒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祝你快高長大」無疑是兒童專享的祝賀詞,可見家長們都盼望孩子愈長愈高。然而,當孩子多年來都排在班隊的第一位,並明顯比同班同學矮小,家長又怎能不擔心?難道孩子的身高就注定改不了?

兒科專科余則文醫生
兒科專科余則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