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清
骨質疏鬆在本港的發病率非常普遍,目前男女患者人數分別達7萬及30萬名。50歲以上婦女更有三分一患骨質疏鬆而不知情。每天,公立醫院平均有10名長者因股骨骨折而需入院。估計到2030年,骨質疏鬆患者人數會較現時增長3倍。
家庭醫生陳聰寶醫生
撰文:陳秀清
年長男性常有的前列腺腫大情況,絕大多數屬良性增生,但當這些細胞出現基因變異,便會形成惡性腫瘤。癌腫有可能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見為骨及淋巴結。而發病率向來並不高的腎癌,本港每年約有400宗新症,但數字近年卻有上升趨勢。
臨床腫瘤科專科招國榮醫生
據醫管局2009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前列腺癌位列男性十大癌症第三位,且發病個案更不斷上升。臨床腫瘤科專科招國榮醫生指出:「前列腺癌患者以50歲以上男性居多。研究發現,從50歲以上男性的前列腺抽取細胞化驗,發現1/3人多少帶有癌細胞;80歲或以上男士更幾乎全部也有前列腺癌細胞。」
撰文:陳秀清
本港常見男性癌症中,前列腺癌排行第三,每年新症多達1300宗,患者大部分為60歲以上男士。而腎結石亦為泌尿系統常見疾病,處理不善,有機會永久破壞腎功能,後果非常嚴重。
泌尿外科專科陳龍威醫生
前列腺癌的成因至今不明,但醫學界認為與遺傳、內分泌、病原體、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泌尿外科專科陳龍威醫生指出:「值得一提的是,前列腺癌與男性荷爾蒙 ─ 雄激素關係密切。1966年,美國哈金斯醫生(Dr. Charles Huggins)曾進行一項研究:先將前列腺癌細胞植入狗隻的身體,然後再將其睪丸切除,最終發現癌細胞竟全數消失,因而證實前列腺癌與男性荷爾蒙有直接關係。」
撰文:羅漪雯
肺癌癌細胞攻擊肺部,影響患者呼吸、食慾,並會引致死亡。發現時愈為晚期之肺癌,治療效果會愈差,生存率也愈低。可是本港每年四千多宗肺癌新症中,只有20%屬一或二期;肺癌仍是病發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臨床腫瘤科專科蔡浩強醫生
準確斷診 有助治療
撰文:羅漪雯
自1995年起,乳癌已蟬聯香港女性的癌症發病率之首位,平均每21位女士便有一宗乳癌個案,發病的年齡中位數為52歲。即便如此,託科技與醫療發展之福,治療乳療的方法愈來愈有效,只要及早發現癌細胞,初期乳癌之治癒率高達80%。
外科專科柳漢榮醫生
乳癌不是一天形成的
撰文:陳秀清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炎症疾病,可以侵害人體任何一部分的關節,但主要影響四肢如手腕、手、腳、足踝的小關節,徵狀包括疼痛、腫脹、僵硬,甚至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和腫塊等,而且通常會對稱出現。如兩邊膝部或手部均有以上徵狀,便很有可能患上此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成因至今不明,但估計與遺傳、環境因素如過濾性病毒感染等有關。其發病機制為免疫系統錯誤地自我攻擊身體細胞,以致出現各種症狀。患者以女性為多,發病率為男性的2至3倍,發病高峰年齡分別為30至40歲及60歲。全球發病率為0.5至1%,本港的發病率則為0.35%,即約24,500人患有此症。
撰文:陳秀清
更年期女性由於內分泌的改變,部分人會出現潮熱,盜汗、經期紊亂、陰道乾涸、失眠,甚至記憶力衰退、精神難以集中等徵狀。不少人都以停經作為踏入更年期的指標,其實這只是一種誤解。
婦產科專科林兆強醫生
婦產科專科林兆強醫生解釋:「很多時候,停經前5年已可出現更年期徵狀,以本港婦女平均停經年齡為51歲為例,即可能約45歲便會開始出現徵狀,且徵狀或會延續至收經後5年,即更年期可維期長達10年,故停經並不一定等同剛踏入更年期。」
45歲前停經宜求診
撰文:陳秀清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數字,每100人就有10至20人患有憂鬱症,首次發病年齡平均為27歲,男女患病比例為1:2。中國人有較多比例出現神經衰弱的身體徵狀,但經臨床診斷後發現當中有80%患有抑鬱症。75%的憂鬱症患者會在10年內復發,10%最後發展成抑鬱狂躁症。
精神科專科趙珮瑜醫生
正面事情亦會帶來壓力
2008年,腸癌的發病人數是4031,死亡數字為1686人,是現時排行第二的癌病。但醫管局預計,腸癌的發病率將於明年超越肺癌,成為本港的頭號癌病。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子棠醫生
對腸癌認知增加
腸癌的病發率雖然在逐年攀升,但死亡率多年來仍然維持同一水平。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子棠醫生表示,這反映了醫學界對腸癌的認識愈來愈多,能及早預防或發現腸癌,加上治療的藥物亦發展良好,提高療效。「如果能儘早發現,許多腸癌個案都是能夠治癒的。」
撰文:陳秀清
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每21位女性便有一位患上乳癌,新症中又以45至64歲的患者較多。
乳癌可能全無徵狀
乳癌的普遍病徵為:乳房有硬塊、乳頭流出異樣分泌物或出血、乳房皮膚改變如呈橙皮紋、乳頭改變或下陷等,但亦可能全無徵狀。
乳癌分期與腫瘤大小及淋巴結有否受影響有關:
0期:屬原位癌,如導管內癌或柏哲氏病乳癌
第1期:腫瘤為2厘米或以下,腋下淋巴結仍未受影響,癌細胞仍未擴散。
第2期:腫瘤介乎2厘米至5厘米,淋巴結有可能已受影響,但仍未進一步擴散。
第3期:腫瘤達5厘米以上,或淋巴結已受影響,但並無進一步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