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戰勝肥胖型糖尿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李錦燕醫生(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

撰文:  鍾穎嫦

 

肥胖並非純粹只是一個外觀的問題,更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毛病。對糖尿病人而言,控制體重更是控制血糖的其中一個關鍵。到底肥胖定義為何?它將帶來什麼潛在危機?糖尿病人又有什麼具體方法健康減磅?

 

糖尿病與肥胖密不可分

踢走痛苦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黃錦洪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及 林智穎小姐(痛症科專科護士)

撰文:  張少萍

 

癌痛,顧名思義是因為患上了癌症而得來的身體疼痛。有研究指出,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出現的病徵,末期癌症更可能高達40%至70多%。雖然如此,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遇上疼痛。但假若痛楚真的降臨在患者身上,對他們的影響並非局限於肉體上,還包括心理、社會角色或社交生活,以及人生觀,即所謂「身心社靈」的「全癌痛」。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錦洪醫生解釋,癌症引發癌痛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類,一)腫瘤擠壓或甚至破壞身體組織,例如骨擴散及淋巴腺脹大。由於骨膜滿布神經線,當骨擴散侵蝕骨膜,患者的痛楚便會較為明顯。而當淋巴腺脹大而影響附近的神經線,患者亦會感受痛楚。二)治療癌症的過程或涉及不同的方法,如手術、藥物治療、電療或化療等,均有機會引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與後遺症,如疼痛。三)癌症患者的體力或活動能力大不如前,部分身體虛弱者更要長期臥床,他們特別容易受到壓力瘡(痤瘡)或肌肉疼痛等問題困擾。

 

治療濕疹 類固醇好壞知多啲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楊志強醫生(皮膚科專科醫生)

撰文:  張少萍

 

濕疹是非常普遍的皮膚病,成人或幼童都有機會遇上。成人濕疹多數由接觸性或過敏性皮膚炎引起,如經常接觸化學品(如清潔劑)或含酒精和香料的化妝品等(致敏原),而天氣變化和壓力也是誘發濕疹的元凶。至於小兒濕疹,主要由異位性皮炎引起,部分或與家族帶有敏感體質傾向有關。

皮膚科專科楊志強醫生指出,濕疹屬慢性皮膚病,它跟傷風感冒不同,除不會「藥到立即病除」,還會反復發作。「皮膚表面有一層油份,主要功能是鎖住水分,防止水分流失之餘亦能阻擋外來物(致敏原)入侵皮膚。研究發現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較一般人弱,以致對周遭環境的適應能力減低,間接加速病發或導致反復發作。」

糖尿病看圖對話TM在社區 相扶相守護 抗病同行不孤單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香港糖尿科護士協會

撰文:  鍾穎嫦

 

由香港糖尿科護士協會舉辦,2014年度最後一場「糖尿病看圖對話TM在社區」已於11月份舉行。活動旨在透過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有份設計的教學工具,協助糖尿病人士加深對此病的認識,並透過互動交流增加病友的參與度及投入度。

當日活動共分12組,接近100名的糖尿病人士、前期糖尿病人士及醫護人員一同參與,場面壯觀。在導師的引領下,參加者圍繞「與糖尿病同行」、「什麼是糖尿病」、「健康飲食和運動」、「和胰島素同在」四大主題進行互動遊戲。各人沿著地圖路徑一同探討糖尿病的迷思、尋找抗病的正確態度與方法,並互相分享自身管理糖尿病的經驗。遊戲過程不但促進了病友們的交流,加上導師亦成為參與的一份子,在講述正確糖尿病知識的同時,積極分享曾經接觸的個案及生活經驗,與參加者打成一片,無分彼此。

腎防糖尿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黃煜醫生(腎科專科醫生)

撰文:  陳秀清

 

糖尿腎病已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同樣會出現在一型及二型糖尿病人身上。糖尿病患者中,約20-30%會發生腎病變,其腎功能可能會受損,增加洗腎風險。

本港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65歲以上長者的有關比例,更為每4人便有1名患者,而每10名洗腎病人中,有5名由糖尿腎病引起,情況嚴重。

腎科專科黃煜醫生指出,糖尿病會損害全身血管,故影響最終亦會遍及全身。當出現糖尿腎病,患者的心臟、腦、眼底、神經線可能全部已出問題,只不過是徵狀暫時仍未顯現而已。「糖尿腎病是一種微血管病變,每個腎臟有百多萬個腎小球,每個腎小球內也有一條微血管,微血管如長期受高血糖影響,便有硬化阻塞可能,引起蛋白尿,繼而令腎功能衰退。」

 

併發症足以致命

更年健康 男女大不同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楊俊業醫生(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 及 何崑崙醫生(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及 鍾素珊博士(註冊營養師)

撰文:陳秀清

 

更年期,男女皆有,但情況卻不盡相同。收經是女性踏入更年期的明顯訊號,但男性卻並沒這條明顯界線。男性更年期較為緩慢漸進,一般會比女性遲十多年出現。

 

睪丸酮降  增代謝綜合症風險

隨年鹷增長,人的器官功能會相繼退化。內分泌及糖尿專科楊俊業醫生指出,步入更年期,男士身體的變化主要包括男性荷爾蒙如睪丸酮水平下降。「睪丸酮的作用在於維持男性性徵如強化肌肉、刺激精子製造、維持骨質密度等。自50歲起至80、90歲。睪丸酮缺乏的比例愈見增多。約65-70歲左右,近一半人已開始出現睪丸酮缺乏。」

控糖有法 嚴防糖尿病腎病變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梁基泰醫生(腎科專科醫生)

撰文:陳秀清

 

糖尿病併發症遍及全身,當中以糖尿病腎病變最令人防不勝防。長期高血壓令人體腎小球出現病變,漸漸導致蛋白尿及腎功能失調,令腎組織逐漸受損,甚至腎衰竭致死。情況絕對不容忽視。

糖尿病是全球問題,1980至2010年,美國的糖尿病發病個案直線上升,患者人數增長達2.75倍。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亦因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糖尿病個案亦不斷增加。據國際糖尿聯盟2011年9月公布的數字,全球有3億6千600萬名糖尿病患者,本港每10人中便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即總數約為70萬,數量驚人。

 

97%患者二型糖尿

跨團隊治療腦癌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丘德芬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及 麥嘉豐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 及 梁嘉傑醫生(腦外科專科醫生)

撰文:張少萍

 

腦癌,治療方法與一般癌症相似,都是從手術、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等入手。不過,腦組織較身體其他器官「脆弱」,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原。正因如此,跨團隊合作並輔以先進儀器協助診斷和治療,才能達致摘除腫瘤之時,可保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

功能磁力共振

護肝大作戰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潘冬平教授(香港肝癌基金會創會主席暨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主任)

撰文:  鍾穎嫦

 

心、肝、腎、肺是維生器官,缺一不可。肝臟除了負責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的元素,還製造蛋白質、膽汁,儲存維他命、礦物質,更肩負著重要的排毒功能,因此絕不能讓其輕易損毀。

 

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

齊來對抗認知功能衰退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戴樂群醫生(老人科顧問醫生暨認知障礙症教育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

撰文:  張少萍

 

人只要活到一定的年紀,身體各樣機能都會退化,大腦功能也不能倖免。一般來說,三十歲前是大腦最醒目的階段,隨後功能開始走下坡,較為常見的退化表現有記憶力衰退、數理邏輯遲鈍和判斷能力下降等。

正常的腦功能退化,說穿了,只要年紀「夠大」就有機會遇上。然而,當你發現自己或家中的長者在過去一至兩年間,記憶力急速衰退並頻頻出現「奇怪」行為,例如經常指別人偷去自己的銀包或鎖匙,又或是記不起自己吃過了早餐沒有,結果重覆吃早餐,則要加倍留神,這很有可能是疾病導致,也就是常聽到的「老人癡呆症」(舊稱)和「認知障礙症」。

 

活到老   繼續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