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跨團隊治療腦癌

期數: 
2014年11月號
醫生: 
丘德芬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及 麥嘉豐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 及 梁嘉傑醫生(腦外科專科醫生)

撰文:張少萍

 

腦癌,治療方法與一般癌症相似,都是從手術、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等入手。不過,腦組織較身體其他器官「脆弱」,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原。正因如此,跨團隊合作並輔以先進儀器協助診斷和治療,才能達致摘除腫瘤之時,可保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

功能磁力共振

腦癌主要分兩大類:良性和惡性腫瘤。放射科專科麥嘉豐醫生表示,仔細和準確的影像診斷有助治療團隊制訂治療計劃。「大腦分不同的活動區域,包括:運動區、感覺區、認知區和情感區等,主宰人體不同功能及反應。當大腦進行活動,如運動或說話,相應活動區域(局部)的血液便會增加。功能磁力共振的原理便是透過影像來觀察腦部活動區域的血流,從中評估腫瘤特性、大小及位置,以及與各個活動區的關係。換句話說,治療團隊在展開治療前已仔細掌握各方資訊,這對部署下一步治療絕對有優勢。」

 

立體定位與螢光劑的應用

手術是治療腦癌的最理想做法。然而,腦外科專科梁嘉傑醫生指不是所有腦腫瘤都適合動手術,也有部分能動手術的個案根本是無法徹底摘除腫瘤,如原發性惡性膠質母細胞瘤便是一例。「技術上把腫瘤摘除並不是很困難,最困難的地方反而是何時摘除及摘除多少。原發性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邊界模糊,很難界定切除範圍。如果腫瘤接近重要的活動區域,摘除太多則擔心損害患者功能,摘取太少卻有機會復發。處理這類腫瘤,多以不傷及大腦活動區的情況下盡量摘除腫瘤,並配合術後放射治療。」

 

一般來說,配合立體定位導航技術和螢光劑進行手術,有助作出準確判斷。立體定位導航技術是先經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確定腫瘤位置,然後把數據輸入電腦。進行手術時把立體定位儀器啓動,就能準確定位。至於螢光劑,癌細胞吸收後會把藥物變質並能在紫外線下發光,從中衡量「切幾多」。

 

術後治療增存活率

有研究指,切除惡性膠質母細胞瘤後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有助提升存活率。臨床腫瘤科專科丘德芬醫生表示,進行放射治療前,患者需要製訂一個頭模,用作固定頭部,減少在治療期間因頭部移動而傷及其他腦組織之可能性。現時,放射治療的技術非常先進,一般會配合磁力共振電腦掃描影像進行,包括: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根據腫瘤形狀,放射線從不同方向照射腫瘤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按腫瘤的形狀調節和控制放射線的強度,集中照射中心位置,減少邊沿照射強度
.立體定位放射外科治療:透過X光刀或珈瑪刀,對準腫瘤進行高劑量的集中性照射

 

至於近年治療癌症的新星──標靶治療,則多應用在復發個案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批准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應用在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復發個案上。藥物針對抑制腫瘤血管內的表皮生長因子,使腫瘤因缺乏養分而縮小、凋謝。」丘醫生指,約四成病人用藥後病情能保持穩定,6個月無惡化生存率較單接受手術的人士高三成,整體生存率亦由25個星期增加至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