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清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數字,每100人就有10至20人患有憂鬱症,首次發病年齡平均為27歲,男女患病比例為1:2。中國人有較多比例出現神經衰弱的身體徵狀,但經臨床診斷後發現當中有80%患有抑鬱症。75%的憂鬱症患者會在10年內復發,10%最後發展成抑鬱狂躁症。
正面事情亦會帶來壓力
引起抑鬱的成因眾多,壓力,遺傳等均會提升患病可能。精神科專科趙珮瑜醫生解釋,內在因素如遺傳、內分泌失調會令情緒出現問題,而源自工作、家庭關係、經濟問題等的外在壓力,由悲觀、完美主義等個人性格引起的內在壓力,也會令情緒持續處於低落狀態,最終有可能演變為情緒病。「適當的壓力可提升個人表現,但當壓力過大時便會令個人表現走下坡,並引起疲勞,甚至情緒崩潰等。負面事情如親人身故、坐牢,正面事情如結婚、懷孕等均有可能引起壓力。」
抑鬱症遠較一般情緒低落嚴重,亦不能單靠患者意志控制病情。患者的低落情緒會持續至少兩星期,有時甚至沒有任何原因仍會持續情緒低落。「患者的想法會很負面,例如經常認為人生沒意義,對過去、現在及將來的事感到失望、絕望等,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亦會出現多種身體上的徵狀,如總是感覺疲倦、便秘、感到不安、激動、失去食慾,體重下降、睡眠質素欠佳,對性生活失去興趣,經期失調等。」
70%抗鬱藥均有療效
嚴重憂鬱症病人的自殺風險大概為10%。但透過適當治療能有效防止復發。此病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為藥物,並會加上心理治療。抗抑鬱藥一般會於服後約兩至三個星期才會出現治療效果。可改善的問題依次為睡眠問題、食慾、體力及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約30%患者對醫生處方的第一種抗抑鬱藥有療效,反映不少患者均需面對第二次或第三次轉藥。但整體上,約70%的藥物均有療效。「抗憂鬱藥能針對腦內分泌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失調,加以調節,故能發揮治療成效。舊藥如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三環抗抑鬱劑(TCA)副作用較多,亦有需要戒口等不便,故現時已較少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可調節血清素失衡,而最新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回收抑制劑(NaSSA)』可同時對去甲腎上腺素及血清素有調節作用。但不同種類的藥物對不同患者的成效均不相同,需由醫生確定哪種適合較患者使用。」
要預防患上抑鬱症或其他情緒病,趙醫生提出陽光化(正向)思想的建議,內容很值得大家參考:
․思想令你快樂的事,而不是傷心的事
․思想你朋友的美德,而不是朋友的弱點
․思想臨到你的祝福,而不是未臨的祝福
˙思想你所擁有的寶貝,而不是你所沒得著的
․思想將來的希望,而不是過往的懊悔
․思想別人的快樂,你也會找到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