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我不要「瀨尿」

期數: 
2011年12月號
醫生: 
司徒達燕醫生 (小兒外科專科) & 薛金意 (資深註冊護士)

 

撰文:羅漪雯

 

「瀨尿」,在醫學上稱為「夜遺尿」。在夜間尿床,似乎只是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問題,確實根據調查,香港約有3-4萬名10歲以下的兒童為夜遺尿患者。然而,若病症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尿床情況有可能延至十多歲甚至成人階段;事實上,每100位成年人,就有2人有夜遺尿問題。

小兒外科專科司徒達燕醫生
小兒外科專科司徒達燕醫生

正視夜遺尿 及早治療

小兒外科專科司徒達燕醫生解釋,若兒童超過5歲有持續在夜間尿床的習慣,已可看為夜遺尿;如每月尿床多於2次者,便應接受治療。「然而,仍有家長對夜遺尿問題抱有誤解,有的認為孩子膀胱控制尚未成熟,也有的覺得待孩子長大後就會有所改善。可是根據數據,每年只有15%夜遺尿患者能夠自然痊癒,加上尿床問題會增加兒童、父母的壓力,因此家長應正視子女的夜遺尿情況,儘早讓醫生診斷並治療。」

 

藥物調節機能 拜拜「瀨尿」

孩子尿床,大部分家長都會不禁罵之「頑皮」、「有心作對」,但原來這可與身體機能失調有關。夜遺尿患者可能因大腦醒覺反應問題、膀胱功能異常或夜間「抗利尿荷爾蒙」分泌不足,繼而出現夜間尿床情況。司徒醫生指出,針對不同的成因,醫生能配以適合的治療方法改善患者的尿床習慣。「80-90%之尿床問題能透過行為和藥物治療而痊癒。行為治療包括心理、行為訓練,讓患者膀胱功能達至正常;藥物治療則幫助患者濃縮尿液或增加膀胱容量,從而減少尿床機會。常用藥物包括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奧昔布寧(Oxybutynin)和丙咪(Imipramine)等,其中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可協助濃縮尿液,適合『抗利尿荷爾蒙』分泌不足的兒童。此藥乃世界衞生組織推薦之藥物,安全性高,但仍可能出現口乾、頭痛等副作用。」

資深註冊護士薛金意
資深註冊護士薛金意

鼓勵孩子主動 逐步改善

正如司徒醫生所道,治療夜遺尿需遁藥物與認知行為訓練著手,方能達至最佳的療效。在行為治療中,會訓練兒童養成正常的排尿習慣、教導他們正確的排尿技巧,這亦是資深專科護士薛金意所指之兒童膀胱訓練計劃(Urotherapy)。「透過這個訓練計劃,醫護人員及家長可藉著鼓勵,一方面提升兒童信心,另方面讓他們自行改善尿床情況。訓練內容包括認識進食與排便的關係、正確排尿姿勢訓練、增加膀胱容量的排尿訓練、尿床鬧鐘等,讓兒童能逐步回復正常排尿習慣,減少夜間尿床或日間尿頻的現象。」薛金意提醒,膀胱訓練非一朝一夕可改善小便毛病的方法,卻是需要家長一同協助,經過長時間努力才能獲得成果。「舉例子,對於使用尿床鬧鐘的家庭,當兒童因尿床觸發鬧鐘,吵醒的不止兒童而是所有家人;加上訓練往往要數星期才見有效,過程中的確很需要家人的忍耐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