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馬拉松 不止跑步咁簡單 從多方著手 為大日子做準備

期數: 
2012年01月號
醫生: 
容樹恒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 & 雷雄德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撰文:羅漪雯

 

渣行馬拉松2012於下月5日舉行,共吸引7萬名市民參與比賽。你也許是那13000名全馬跑手中一員,又或許是37000名10公里參賽者之一,反正在過去數月間你必定已為2月5日這天付出不少時間和努力。然而,除了密集的跑步、體能訓練之外,在心理上你又有否良好的準備呢?對於創傷方面的知識又是否足夠呢?

雷雄德提醒跑手應訂立目標,因為「有goal好過無goal」,而「難goal亦好過易goal」
雷雄德提醒跑手應訂立目標,
因為「有goal好過無goal」,
而「難goal亦好過易goal」

為意志加加油 朝著目標前進

無可否認,馬拉松是一項耐力比賽,尤其在渣打馬拉松的路線中,跑手需跑經3條大橋和3條隧道,這些都是容易令人洩氣的高難度路段。跑手一旦出現放棄的念頭,就會失卻心理上的支援,直接影響其後的表現。怪不得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也道,良好的心理訓練可以加強馬拉松跑手在比賽中的心理質素,從而提升他們的水平。

 

動機清晰 目標正確

動機,在辭典的解釋是「引發人進行某些行為的念頭和力量」,若套用在運動比賽上,參加者的動機可簡單地想為參賽原因。雷雄德指出,運動動機主要分為外在及內在兩種:「外在動機即動力來自外來的因素,如金錢、獎品、紀念品等,而內在動機則出於參加者內在的推動力,如對運動的喜愛、對過程的享受等。比賽動機會影響參加者在備戰過程的計劃,並在比賽中的表現,所以愈是追求內在動機的參加者,就愈能享受當中的樂趣,亦能增加他們成功達標的機會。」為了有效地激勵跑手提升水平,雷雄德表示可先了解他們的參賽動機,再針對不同的類型配以合適的訓練方法及形式。在以下8種類型,你屬於哪一類?

1.          非自願型:跑手因朋友、伴侶、工作等方面強逼,勉強地參與運動;

2.          社交型:因為享受聯誼,喜歡三五成群地與朋友一起運動;

3.          追求健康型:有良好的生活態度,希望藉恆常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4.          追求目標型:為要挑戰自我而運動,並把目標不斷推高;

5.          減磅型:希望透過運動燃燒多餘脂肪,減輕體重;

6.          體能型:肌肉型人士,追求體能訓練來鍛鍊肌肉;

7.          競賽型:享受與人比賽競爭的感覺;

8.          百分百跑步型:天生喜歡跑步。

雷雄德道:「這些心理類型並無好壞之分,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輔導跑手,鼓勵他們持續訓練和進步。例如面對社交型跑手,在每次練習都安排幾位同伴一起參與,讓他們彼此交流,享受練習的樂趣;而對減磅型跑手,可以定時提醒的重量改變,又或送上脂肪磅,作為鼓勵;即使是非自願型跑手,也能用讚賞、打氣等方法,讓其欣賞運動的好處。」

跑手可與速度相若的朋友一起訓練,在過程中互相勉勵
跑手可與速度相若的朋友一起訓練,
在過程中互相勉勵

Goal別過高 方能繼續go

在了解動機後,下一步就是制定比賽的目標。論到目標,大家自不然想到完成時間、破PB(個人記錄)等結果目標,但原來在過程中的小目標也不容忽視。「過程目標即是在訓練期間,跑手為準備比賽而訂立不同的目標,如掌握某些跑步技術、按照時間表訓練、戒食不利健康的食物、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等,一步一步增強自己的比賽狀態。然而,訂立目標亦需技巧,雖說『有goal好過無goal;難goal好過易goal』,即使有高難度目標也要考慮個人能力和可行性,否則不但難以達標,跑手也可能因此而受傷。」

 

調整心理小貼士

雷雄德提出了數個在面對馬拉松時的心理建議,讓跑手能保持積極向前的思想:

-              路程分段:思想上把整段路程分拆為多個小段,一方面減少因路途遙遠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另方面亦可加強跑手的滿足感。

-              尋找短程目標:在前方選擇一些速度相若的跑手,以維持彼此距離或超越對方為目標。

-              抽離現況:在途中,跑手可在心理上脫離當時的環境,思想一些無關痛癢的事,如與朋友聚會的情景、計劃下週末的消遣活動等。另外,跑手也可以把專注力從遠處的終點,移至面前所踏的每一步,來分散比賽中的壓力。

-              運用幻想:在跑步期間,跑手可幻想自己正在以完美的擺手、提膝、後蹬等動作跑步。

-              注意呼吸:跑手在抽離之餘,也要不時注意自己的呼吸、步幅、步頻等節奏,以重拾注意力回到比賽中。

容醫生指出盤骨過寬、X形腳或扁平足等都是常見的下肢結構問題,容易令跑手出現運動創傷。
容醫生指出盤骨過寬、
X形腳或扁平足等都是常見的下肢結構問題,
容易令跑手出現運動創傷。

 

對痛楚提高警覺 及時處理勿拖延

誠如雷雄德所說,當心理目標太高、實際能力不及的時候,跑手就容易出現或輕或重的創傷。根據統計,近年來渣打馬拉松都有數萬名參加者,但每屆都有逾千名跑手在途中出現抽筋等不適,更有數百位參賽者因比賽受傷甚至入院。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容樹恒醫生表示,這些數字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若從宏觀角度去看,跑手在練習馬拉松中受傷的機會更高,甚至高出4-10倍。

 

天生結構毛病

導致運動創傷的原因很多,包括訓練過度、休息不足、組織在重複受力或磨擦中受損等,而值得一提的是更常見、卻亦常被忽略的原因—身體結構問題。「有部分人的下肢一直存在著結構毛病,但因大多只是輕微的問題,所以不怎樣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可是在重複的訓練,尤其在需要跑動數萬步的馬拉松訓練中,那些隱藏的小問題就會引發成大問題。以跑步膝(臏股關節綜合症)為例,不少患者都有盤骨過寬、X形腳(膝外翻)或扁平足的問題,導致活動膝部時膝蓋容易錯位,繼而令外側軟骨出現勞損,需要接受正式的治療。除此之外,大腿肌肉乏力或內外肌力不平均、關節缺乏柔韌度都是造成創傷的因素,使跑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愛痛才會贏?

運動後出現痛楚,可能因為肌肉疲勞,也可能與運動創傷有關。容醫生指出,從痛楚的位置和疼痛的時間,可粗略判斷痛楚的原因。「肌肉疲勞一般會同時出現在幾個部位,痛楚亦能在1-2天的休息後漸漸紓緩。而因運動造成的筋骨創傷則集中在1-2個位置,疼痛大約持續1-2星期或以上;即使在休息期間彷彿痛楚不再,但當再次運動時亦會在相同的部位出現疼痛。如跑手懷疑自己有此類創傷,便應儘快向醫生求診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免軟骨在磨擦過程中愈來愈薄,甚至到要以手術治療的階段。」另外,對於曾患筋骨創傷、或身體結構不佳的跑手,如在運動時出現痛楚更要提高警覺,不應放任狀況並任由其發展,因為這樣只會令傷患的情況一直轉差。然而話說回來,運動原本就是一個令人身體健康的活動,可惜仍有不少人因各種原因,在運動的過程中令身體變得更不健康。就此,容醫生又再次提及跑手「No pain no gain」之迷思。「許多跑手都以為在跑步訓練時遇到痛症是很正常的事,事實上的確有40-60%跑手曾在訓練或比實過程中受傷。可是常見不代表正常,因為當跑手感到痛楚,表示身體已受傷,此時跑手好應認真地找出引發痛楚的原因及對症下藥,並適當地調整訓練計劃,從多方面改善情況。」

 

找出痛因 對症下藥

容醫生提醒,當證實出現勞損性創傷後,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有足夠的休息及接受合適的治療。消炎止痛是治療第一步,可先以消炎藥、或類固醇注射紓緩炎症,減少患者的痛楚;其中類固醇藥的療效高又迅速,不過也有可能引起嚴重併發問題,故在選擇時患者需小心衡量。在藥物以外,患者也可透過物理治療法,以拉筋、伸展等方法來處理創傷,並按傷患情況使用超聲波、激光、沖擊波等技術來輔助治療。「無論使用甚麼治療方法,找出受傷的誘因仍是最重要的一步。若不處理潛在的基本問題,即使藥物有多消炎止痛,痛楚仍會在跑手再下場時出現;但若能找出誘因所在,患者便可向醫生查詢正確的保護方法,避免傷患在惡性循環中不斷惡化。」

 

防患未然 準備總比治療好

其實在運動前,必須先作好準備;尤其是進行長跑這類中強度運動時,準備不足便容易引致勞損和傷害。那麼怎樣才算是充足的準備呢?容醫生解釋,在進行耐力性運動如長跑、馬拉松前,跑手應先具備健康的體魄。「第一,跑手可透過體能或肌力訓練,使肌肉有足夠及平均的力量;第二,在運動前跑手要做足熱身及拉筋(伸展運動),加強筋骨的柔韌度;最後,若跑手有扁平足、X形腳等結構性問題,便應先以正確方法來處理情況,如使用特製鞋墊、適合之護膝工具等作為輔助,減少受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