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神」「泌」腫瘤揭柲

期數: 
2012年02月號
醫生: 
盧寵猷醫生 (外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是胰臟癌的一種,發病初期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後期才會感到明顯不適。個別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不正常荷爾蒙,令患者出現典型綜合徵狀,例如:分泌過多胰島素令患者血糖過低,導致頭暈、飢餓、冒冷汗或手震;分泌過多血清素令患者嚴重腹瀉,甚至多達每天10次,或影響心肺功能,令其出現類似哮喘發作的氣促情況。

外科專科盧寵猷醫生
外科專科盧寵猷醫生

神經內分泌細胞可不經神經線傳遞訊息,例如只透過分泌荷爾蒙,便可控制其他細胞的功能或生長。每個器官,尤其屬腺體的內分泌器官如甲狀腺、腎上腺、胰臟的胰島,甚至每組細胞附近,也存在神經內分泌細胞。外科專科盧寵猷醫生指出:「這些內分泌細胞在器官裡都有機會演變成腫瘤,例如會在胰臟形成腺癌,這類腫瘤的形成大部分由基因突變、細胞不正常生長分裂引起。」

 

判斷良性惡性有一定困難

基本上,每個器官也有機會出現神經內分泌腫瘤。此類腫瘤可分為良性及惡性,但由於腫瘤細胞的形態並不一樣,故單憑細胞形態並無法判斷其是否惡性或會否擴散,診斷上會有一定困難。「現時一般會按照細胞的形態轉變將其分級,從而評估腫瘤會否有多些機會轉移,但要確定其為惡性,只能待腫瘤擴散至淋巴、肝臟等。故一旦診斷出這類腫瘤,先作外科治療會是最佳處理方法。」

 

據美國的統計數字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於1978至2008年每10萬人的發病率共增長了5倍,其他常見的上皮腫瘤則只上升一至兩成左右。而香港每年的新症則約400多宗。

 

神經內分泌腫瘤並無單一病徵,例如在肺部發病,會引起潰瘍、咳血、支氣管堵塞、肺炎;在腸臟發病,則會引起腸道閉塞、嘔吐、便秘、血便等徵狀。但發病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待病徵出現時腫瘤或已擴散,治癒機會便相對低。要及早發現的話,患者必須有高度警覺性,主診醫生亦需密切跟進,如有懷疑便應透過如血液、組織、尿液、荷爾蒙測試、影象掃描等方法確診。

 

藥物有效延長存活期

早期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手術。如已擴散或轉移,則可透過各種方法控制病徵、減輕遠處轉移的痛楚,並延長存活率。「例如肝臟轉移,可以化學栓塞方法斷絕腫瘤的血液供應,及以有毒的放射性物質縮小腫瘤:藥物如體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則可依附腫瘤受體以壓抑腫瘤生長。PROMID研究證實,使用奧曲肽患者的無復發存活期可由6個月延長至14.3個月,RADIANT-3研究亦證實,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則可由4.6個月延長至11個月。」

 

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進展及惡化速度相對緩慢,但不接受治療的話,以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其一年內惡化機會達八成,遠處轉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亦僅得兩三成。盧醫生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能配合不同治療策略,存活率會較腺癌為高,因此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都是提升治癒率的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