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骨質疏鬆膝及關節炎

期數: 
2010年07月號
醫生: 
林自強醫生 (骨科專科醫生)

 

骨質疏鬆及膝關節炎為長者常見問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現今已有相應的藥物及手術,能有效治療。
 
膝關節炎與軟骨磨損有關
如果軟骨健康的話,關節是不會無故發炎的。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解釋:「膝關節炎的發病情況首先為軟骨變弱,被磨損,然後刺激關節的軟組織增生,長遠的話,骨也會增生形成骨刺,最終令關節腫脹發炎。」故膝關節炎的治療重點便在於解決發炎腫脹的問題,及促進軟骨健康,減慢軟骨磨損。「消炎止痛藥是當中會處方的藥物,其中Cox-2抑制劑能針對引發關節炎的酵素,令服用者胃部受影響的程度減至最低。而葡萄糖胺及注射透明質酸則有助強化關節,前者能減慢五倍關節磨損速度,且沒有任何副作用;後者則為軟骨成分,能潤滑關節、補充軟骨營養及修復其纖維組織。

胃情智識

期數: 
2010年07月號
醫生: 
李定豪醫生(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前列腺健康問題及病例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邵祖德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前列腺疾病的病徵包括小便不暢,尿頻、輕微失禁等,這些病徵對患者身體影響不大,但當前列腺疾病出現併發症,如前列腺炎、血尿或腎功能受損,便有必要即時接受治療。前列腺癌在本港男性癌症中排行第四,每年有超過1068宗新增個案,死亡率排名第八。
 
良性增生常見於40歲以上男性
良性前列腺增生又稱良性前列腺肥大,是一種常見於40歲以上男性的疾病。內科腫瘤科專科邵祖德醫生指出:「60歲以上男性有逾5成人患有前列腺增生,80歲男性則更幾乎百分百有此病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徵狀包括小便困難、尿急或漏尿、有未排清尿液的感覺、小便次數增多,夜尿頻密、小便時感到刺痛等。如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引致如急性尿瀦留、血尿,甚至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等併發症。
 
情況輕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即並未影響社交生活者,可注意水分攝取及透過定期檢查觀察情況。「情況嚴重的如晚上需起床三、四次小便、小便困難的患者,便需接受藥物如α-受體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的治療,前者能放鬆膀胱肌肉,後者則能減少男性荷爾蒙及縮小增生前列腺的體積。

肺癌乳癌治療全方位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張明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黃舜雯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眾多癌症的發病個案中,肺癌佔五分一,亦佔癌症死亡個案中的三成。而乳癌則佔女性癌症新症之首,估計每20名女性便有1名會患上乳癌,且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據衛生署的最新數字顯示,2007年錄得的肺癌新症共有4261宗,大部分患者為50歲以上。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明智醫生表示,吸煙為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但近10至20年來,東南亞開始出現不少非吸煙的女性肺癌個案。「早期肺癌大部分沒有病徵,當出現病徵如咳嗽、氣促、痰帶血等往往已屆晚期。故市民不要因為自己並非煙民或沒有病徵,便以為並沒機會患上肺癌。」
 
標靶療法助抑制腫瘤生長
治療肺癌,目前共有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4種方法。

腎性貧血的治療與防治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何仲平醫生 (腎科專科醫生)

 

慢性腎病(CKD)可分為五期,病情發展至第三期的病人,普遍開始出現貧血現象;而九成以上的第五期慢性腎病患者,常受到貧血帶來疲倦、臉色蒼白或食慾下降等問題困擾。因慢性腎病而導致的貧血,稱為「腎性貧血」,屬慢性腎病常見的併發症。
 
六十年代初期,醫學界已發現腎性貧血這問題,惜當時未能掌握箇中原因。直至八十年代,專家發現了腎臟是製造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場所,而EPO是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的元素,用意保持身體血色素於正常水平。基於慢性腎病患者的腎臟受到破壞,腎功能隨著患病年數增加而不斷衰退,令腎臟製造EPO的能力減低。當骨髓減少製造紅血球,便形成貧血。

胃酸倒流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王振宇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每當進食,食物經由口腔進入食道,然後到達胃部。食道末端與胃部之間有一組稱為下食道括約肌的肌肉,負責控制食物進入胃部,防止胃部的酸性消化液或食物倒流至食道。下食道括約肌換言之經常處於放鬆和收緊的狀態,倘若此組織未能發揮正常功能,胃酸便有機會倒流至食道,令人出現火燒心、常感到酸性物質湧上心口或咽喉及胸口灼痛等典型的胃酸倒流病徵。當中,以肥胖者、長者、孕婦及擁有吸煙和喝酒習慣等人士較高危。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王振宇醫生表示,港人遇到胃酸倒流的普遍程度雖較歐美國家輕微,約9%人士表示每月至少出現一次胃酸倒流的症狀。雖然如此,近年卻發現胃酸倒流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且不少研究指出,此症狀除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其生活質素、社交活動及精神狀態均受到影響,情況實令人關注。
 
胃黏膜能適應胃部所產生的胃酸,故我們不會因胃酸的存在而感到胃部不適。

老年癡呆症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吳義銘醫生 (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主席醫生), 戴樂群醫生(威爾斯親王醫院老人科顧問醫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若把這句話套用於今日我們對老年癡呆症的認識和疾病的特性上,同樣說得過去,且有新的演繹。對於老年癡呆症的患者及其家屬,一方面慶幸早期病徵對患者的影響輕微,患者仍能照顧自我的起居生活,跟常人無異。可是,令人感到害怕和恐懼的是,為何一個如此普遍的疾病發生在自己身旁的長者身上,卻未能早一點被察覺呢?
 
漸進式神經退化疾病
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主席吳義銘醫生指出,老年癡呆症屬一個漸進式神經退化疾病,箇中病機至今仍未能有效掌握,相信是因為老年神經斑塊和神經纖維結的形成,以致海馬體,即大腦記憶中樞組織受破壞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和萎縮,因而影響主席吳義銘醫生患者的認知能力,包括:學習、數理、理解、語言及記憶等。而病情一路發展,患者的精神與情緒同受牽連,或會出現焦慮、抑鬱甚至是幻覺。年過七十的長者,約有10%機會患上老年癡呆症,至八十歲,患病機會增加至30%。老年癡呆症按病情發展,分有7個階段,由確診至病情進入最後階段,往往經歷長達十年時間。

對抗乳癌 走向微創

期數: 
2010年06月號
醫生: 
柳漢榮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

期數: 
2010年04月號
醫生: 
李家駒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食物進入身體後,澱粉質會被消化,然後轉化成葡萄糖被血液吸收。人體每當感到血液內的糖分升高,胰臟便會自動分泌出胰島素,喚醒肝臟和肌肉儲存糖分,從而令體內的血糖達致平衡狀態。可以說,胰臟與胰島素在控制糖分的工作上擔當重要角色,倘若這控糖機制失衡,糖尿病隨之而生。

香港約97%糖尿病患糖尿病者屬二型,他們由於身體肌肉和肝臟對胰島素產生抗拒,與正常人相比,胰臟分泌出同等分量的胰島素,糖分仍無法有效進入肝臟和肌肉,只能停留於血液。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李家駒醫生表示,二型糖尿常見於肥胖者。此外,生活和飲食習慣不良,如少運動或愛吃肥膩、甜食者也屬高危。

可能引起的併發症
腦 (中風 ):
倘若腦血管突然爆裂或阻塞,腦部控制身體相應部位的功能便會受損,輕則手腳靈活度下降,嚴重可致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