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殺手。據統計數字顯示,過去30年,乳癌發病率不斷上升,2007年新症逾2700宗,情況值得關注。
外科專科柳漢榮醫生指出,20年前,本港乳癌患者比率僅為外國的3成,但現時已增至相等於外國乳癌患者人數的4成。「自94年起,乳癌已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患者人數不斷上升,至今未有放緩跡象。可幸是,雖然每年因乳癌而死亡的人數亦有上升,但增長速度卻較緩慢,反映有更多患者的病情能受控制或治癒,值得欣喜。」
治癒關鍵在於及早發現由於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與其他癌症比較,乳癌患者的存活率相對高。成功治癒的因素在於早期診斷,故病人察覺異常情況時實應儘快求診。「腫瘤愈大,擴散機會便愈高;但如腫瘤體積仍較小,雖然也可能已出現擴散,範圍卻會相對小,故較容易透過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控制,提升治癒機會。而如能更早發現的話,癌細胞可能仍未擴散,局部而溫和的治療已對患者很有幫助。」
現今我們多採用創傷性較低甚至是微創方法診斷乳癌。「其中超聲波和乳房造影為低創傷性檢查方法。透過此方法,能及早找出乳房的腫瘤或可疑鈣化點,然後透過低創傷性的細針穿刺方法抽取細胞檢驗,以確認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用粗針取樣比細針穿刺更準確,和超聲波同步進行,更能有效取到正確和有代表性的組織,以便病理部醫生診斷。
患者能於乳癌未出現徵狀時,在乳房造影找到一些可疑鈣化點,現在可利用一種真空吸管式的粗針取樣方法,經過一個小到0.6-0.7毫米的傷口,把鈣化點和周圍約1-2厘米組織取出,以便確定其性質,如需要取出較大範圍的鈣化點。
另一種抽取腫瘤組織化驗的微創方法為:先為患者注射帶有輕微輻射訊號的物質,經手術探測筆追踪,探測出鈣化點的具體位置,再透過微小傷口直接切除鈣化點組織,此方法的好處是所取組織樣本的位置更準確,亦能將創傷減至最低。
全乳切除並非必須
早期乳癌一般會先以手術處理,好處是可移除腫瘤、防止腫瘤繼續生長之餘,亦可化驗切除的組織,並根據化驗報告確定術後相關輔助治療的需要及程度。「乳癌如能早期發現,便可減少不必要的全乳切除。1985年米蘭首個研究,及其後歐洲、美國等多個相關研究也顯示:乳房腫瘤如已乾淨切除,再加上電療等輔助治療,治療成效及存活率是等同全乳切除的。」
前哨淋巴核割除是近年發展的低創傷性淋巴手術。當癌細胞轉移到淋巴,最早影響是「前哨淋巴」(即最前端的淋巴),醫生可用儀器精確地追蹤「前哨淋巴」的位置,經過一個細小的傷口,把它拿出化驗,如證實它未有受癌細胞入侵,便可避免進行傳統的淋巴清除手術。
術後的輔助治療如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電療等,則會因應患者年齡、腫瘤大小、特性、風險等使用。柳醫生舉例:「例如荷爾蒙治療便是乳癌治療的中流砥柱,它能針對帶有荷爾蒙受體的癌細胞,阻止其生長。」荷爾蒙藥物有不同種類,傳統的三苯氧胺適用於未收經患者,新一代的抗雌激素藥物 ─ 芳香酵素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簡稱AI),例如「唻曲唑(Letrozole)」,則適用於癌細胞帶有荷爾蒙受體的收經患者。「三苯氧胺與AI藥物各有優點缺點,但整體AI的好處會較三苯氧胺多,最明顯優點是能夠降低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研究顯示,服用了三苯氧胺一段時間的患者,收經後改服AI,成效會比過往單服三苯氧胺或AI更佳。故AI現時為很常用的藥物,患者如為高風險而又適合的話,醫生一般均會建議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