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醫緣相聚

東邊日出西邊晴 --- 走訪羅炎逵醫生

期數: 
2015年01月號
醫生: 
羅炎逵醫生

撰文:  陳秀清

 

沿著正街緩緩上斜,走過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由人行車往的喧鬧,迎來高街的人跡罕至。歷史的風景、歲月的痕跡,彷彿劃破夜空的流星,隨想像在兩旁瞬間浮現又退去。

「半世紀以來,西營盤變化翻天覆地。很多矮小唐樓拆遷,被50層高樓大廈取代。小店相繼結業,變成各國名菜食肆酒吧。西營盤成了西區蘭桂坊,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常……」

「這裡以前馬路全是攤販,後來街市重建搬遷,變回了馬路行車,又多了扶手電梯,上落會更方便,遲些更有地鐵。」1962年開診、留守西營盤大半生的羅炎逵醫生邊說邊走。談及變遷,舉重若輕,步伐未因戀舊而停留。

「西營盤有很多海味店。那時我診所剛開,全部傢私設備,都是海味店的世叔伯認頭(送贈)。診所牆上那塊大鏡,就有他們的名字,不過現在全部都已去世了……」

骨子裏的海闊天空 --- 張文智教授

期數: 
2014年01月號
醫生: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張文智教授

撰文:陳秀清

 

意念無窮,但現實局限太多。一個意念的誕生,背後就淘盡不知多少個失敗構思。在醫學的領域裡,同樣的法則也在運行。每項研究,每個新意念,能冒起的,必先建基於現實,而且確切可行;反過來也意味當事人要有無功而還的心理準備,一顆隨時看淡失敗的心。

「很多重大發現也只是機緣巧合,很少會是一個出眾的意念,只有我想到,而別人想不到……我從來不怕嘗試新事物,有很多新嘗試是不成功的,那便算了!試十種可能只有三種成功,那就三種好了!」

包括治療兒童脊柱側彎的「體外遙控延伸技術」、歷11年研究用於脊骨矯形的「形狀記憶鎳鈦合金棒」,還有椎間盤退化症的致病根源 ─ 「人體易感基因」,能出線的,都是驚世發現,背後到底埋葬了多少失敗的意念,張文智教授也只是蜻蜓點水,輕輕帶過。一試何妨的態度,猶如當年走進演講廳聽一門由城大教授主講、但內容未必與醫學相干的課。

樂觀的心 燃亮別人 --- 懷念潘醒華醫生

期數: 
2014年02月號

 

 

Edwin:

在時間的長流裡,幸運有緣與你相遇。那年那月,我還在倫敦大學讀醫科,而你是高我一級的學長,我們互不相識,但相信應有著相同回憶。大學那條長長走廊,排滿一列列儲物櫃,放滿學生的個人物品。每有解剖課,醫科生們便會蜂擁至儲物櫃旁,在談笑聲中邊換白袍,邊取課本及參考書籍,準備上課。這條長廊,盛載了美好回憶,亦同時標誌著醫科生的努力,而你的悉力以赴也成就了你從醫的宏願。

 

回到香港,我投身科研製藥,你則在東區醫院內科任職,及後取得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資格,並私人執業。   多次合作,我終於引證別人對你「細心、認真、友善、對   病人照顧有加」的讚美,原來所言非虛。就在去年11月底,我們才在一個向機構僱員宣揚健康的會議上共同商討   細節,你的投入、熱誠和幽默,令人印象難忘至今。

 

一位強脊患者的自白 --- 林韋雄︰我學會感恩!

期數: 
2014年05月號
醫生: 
香港強脊會的主席林韋雄先生 及 資深護師郭雪琪小姐

撰文:陳秀清

 

 

大家好!我叫林韋雄,是香港強脊會的主席,也是一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多人也喜歡叫我Uncle Lam。

自86、87年確診,這個病已跟隨我近30年了,我喜歡當它是「朋友」。這個朋友其實自出娘胎已在,只不過當時大家對它不是太認識,它不時也會欺負我,我也不知道它為何會這樣。只知道它一出手,我那天早上的關節便會僵硬如被膠黏著,要下床最少也要掙扎10多分鐘,甚至有時個多兩個小時也無法郁動。


疑是坐骨神經痛

我從一個家庭醫生口中,第一次認識這個病。以前很多人也懷疑我患的是坐骨神經痛,我也以為是。是這個醫生寫轉介信給我去伊利沙伯醫院骨科求診的。

逆轉衰老 --- 戴樂群醫生

期數: 
2014年06月號
醫生: 
威爾斯親王醫院老人科顧問戴樂群醫生

撰文:張少萍

 

老,一個非常沉重的字詞。老之所以讓人有沉重之感,原因有很多,但以無法面對現實/自己、擔心飽受疾病煎熬、擁有太多、害怕失去、畏懼死亡等作為解釋,雖不中亦不遠矣。

「老」是繼「生」之後的人生必經階段,何以需要畏懼?說來簡單,實踐亦不是很困難,只要懂得投資健康,讓自己隨年齡增長仍有足夠本錢與「病」和「死」打交道,安然面對生、老、病、死,平凡不過,誰也能做到。

投資健康固然希望獲利,但「不死」並不是預期收穫,這未免有點「刀仔鋸大樹」,只是空想。反之,擁有優質的老年生活(quality of aging),才是終極目標,致富關鍵。

落入凡間的藥師 --- 黃志基教授

期數: 
2014年07月號
醫生: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教授

撰文:陳秀清

 

「沒有異象,民便放肆」(聖經箴言29:18) 

“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Bible Proverbs 29:18)

用現代的言語解釋,也就是當看不到遠景,人便會失控。證諸今天的藥劑業,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教授直言,情況實在相似。

「不獨是社區藥房,就連在醫管局,藥劑師薪酬高,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因為安逸,因為看不到遠景,大家也就想,維持現狀就好了,哪用做那麼多?」

面對香港藥房數目不斷增加,藥劑師不愁就業,會為行業長遠發展打算、想及行業如何循策略性方向發展、將來可如何跟政府直接對話的,非常罕有。呼籲同行多想遠景的個人信念,已成為他致力改變行業現狀的推動力。

談天說藥 --- 鄭陳佩華女士、 鄺耀深先生

期數: 
2014年10月號

被訪者:  香港藥學會會長鄭陳佩華 及 前會長鄺耀深 
撰文:陳秀清

 

同樣是吃,品嘗美食,總讓人眉飛色舞;但服藥嘛,最好永遠事不關己。

吊詭是:你永遠不可能不進食;正如小病難免,你永遠不可能與藥絕緣。

不妨從「地溝油」事件汲取教訓 ─ 凡吞進肚裡的,都得格外小心。食物如是,藥物更當如此。

97年長沙灣賽馬會診所60毫升裝退燒藥不慎被混入漱口水;98年5月大女嬰因咳嗽求診私家診所,獲醫生錯誤處方哮喘藥,服後出現氣促、發抖及高燒;2005年   李姓西醫向百多名胃病病人錯配降血糖藥,導致5人死亡……

「所以藥物的標籤和儲存很重要,look alike sound alike drug(外表或名字相近的藥物)一定不能放在一起……」

攀雲立山巔 獅子山下的行者 --- 李永堅醫生

期數: 
2014年09月號
醫生: 
精神科專科李永堅醫生

撰文:鍾穎嫦

 

西裝革履,談吐風趣,行醫廿年的精神科專科李永堅醫生並非一路順景。

熬過貧,吃過苦,今天的他依然謙卑。

曾於秀茂坪跑過的山頭、西邊街揮灑過的汗水、威爾斯踏過的迴廊,在在印證了他從醫科生走到精神科顧問醫生的一步一腳印。

談及過去,李永堅笑言,這是一個獅子山下的故事。


獅子山下人情厚  孺子奮發抗逆流

「我小時候住的地方說起來真有點感慨。我從前住在秀茂坪一座八層高的徙置區,五百呎六個人住。那裡很多山,我就是一個通山跑的小子。那裡沒有獨立廁所,兩戶共享一個廁所。沒有坐廁,只有踎廁,那時沒有冷氣,大家都打開大閘聊天。後來直至入住醫科生宿舍我才知道什麼是冷氣機。」人窮不一定志短。當年那位通山跑的小子,終是憑著自己的努力攀上成功的山頭。

與血友病同行 醫者.父母 心連心

期數: 
2014年12月號
醫生: 
李偉生醫生

撰文:張少萍

 

疾病與孤單無助,很多時候像孖公仔一樣,形影不離。

而面對血友病這個遺傳疾病,單以個人力量與疾病相對,戰鬥力似乎很單薄。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抗病也是一樣,儘管血友病至今仍沒有根治方法,但團結同路人在一起,至少心靈得到依靠。還有,大夥兒一起關注疾病的治療發展與動向,有需要時向政府提出合理訴求,自己人發聲,牙力十足。

坊間的病人自助組織數以百計,一般以疾病名稱自居,簡單易明。香港血友病會顧名思義是一個關注血友病的組織,會員以病人和家屬佔多數,還有部分是從事相關專業的醫務人員。以剛柔並重來形容香港血友病會,很貼切。剛指組織結構扎實嚴謹,功能就好像磁鐵一樣,能迅速號召同路人組成一股正面而具有影響力的火團,照亮會員。當同路人置身會內,每每藉着資訊交流、互相支持及鼓勵,得到精神和心靈上的溫柔侍候,滿載關愛。


因子缺失  凝血功能異常

放下生死 只記今朝 --- 方道生醫生

期數: 
2014年04月號
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方道生醫生

撰文:陳秀清

 

人腦精密,懂得思考、分析、辯證、歸納、類比、推理,甚至創作,但對生死,卻往往一籌莫展。

「像Jason,一槍打過,頭皮裂開,頭骨碎了,但碎骨竟沒傷及主要動靜脈,隨意切中一條,我就甚麼都做不了!現在卻全避開了(血管),怎避的?」

2010年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倖存的18歲青年梁頌學(Jason)頭部中槍重創,最終甦醒康復。當時任職屯門醫院腦外科部門主管、現已私人執業的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方道生憶起親赴菲律賓評估傷勢一幕,亦感歎人生變幻難測,世事每每在掌握以外。

「好像做手術,很多情況我覺得是直路,沒問題的,怎知卻出事;我以為很難做的,怎知卻很容易,最後發現很多事情我其實也掌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