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談天說藥 --- 鄭陳佩華女士、 鄺耀深先生

期數: 
2014年10月號

被訪者:  香港藥學會會長鄭陳佩華 及 前會長鄺耀深 
撰文:陳秀清

 

同樣是吃,品嘗美食,總讓人眉飛色舞;但服藥嘛,最好永遠事不關己。

吊詭是:你永遠不可能不進食;正如小病難免,你永遠不可能與藥絕緣。

不妨從「地溝油」事件汲取教訓 ─ 凡吞進肚裡的,都得格外小心。食物如是,藥物更當如此。

97年長沙灣賽馬會診所60毫升裝退燒藥不慎被混入漱口水;98年5月大女嬰因咳嗽求診私家診所,獲醫生錯誤處方哮喘藥,服後出現氣促、發抖及高燒;2005年   李姓西醫向百多名胃病病人錯配降血糖藥,導致5人死亡……

「所以藥物的標籤和儲存很重要,look alike sound alike drug(外表或名字相近的藥物)一定不能放在一起……」

「藥劑師也不要有專業盲點,以為自己認識的,病人也會認識,配10次同樣的藥給10個病人,頭9個解釋了,第10個就不再講……」香港藥學會會長鄭陳佩華(Mary)前會長鄺耀深(Benjamin)點出捍衛藥物安全的重要。

驚心動魄的「地溝油」事件一次已夠震撼,有誰還希望它在另一行業重演?

「地溝油」是食油業操守淪落的警號,跟配錯藥的分別在於前者蓄意,後者無心,卻同樣害人不淺。但其實「媲美」地溝油的失德劣行,不時也在醫藥行業內上演 ─ 本港有減肥醫生從私櫃取藥,向過瘦女病人處方一停服即增磅的「冰」類減肥藥「芬特明」,令病人猶如上癮般不斷求診。還有最近湧現國語讀音近似藥房卻無藥房牌照的「藥坊」,誤導消費者之餘,部份更無牌高價售賣需醫生處方的西藥……
這看在藥劑師眼裡,必然有撥亂反正的衝動。


別為賺錢賣「地溝油」

「我們藥學會有寫信給衛生署,表達對『藥坊』誤導消費者的關注。」Mary不值魚目混珠者所為,因它有損註冊藥劑師駐場的持牌藥房及藥劑行業聲譽。行業的專業操守,她多年來堅持捍衛。

「無論如何,藥劑師的專業道德很重要。不論是臨床,還是藥廠的藥劑師,都要將病人永遠放在第一位,例如藥廠不應為了賺錢而賣『地溝油』(劣質或不合規格藥物),禍害市民。」

身處專業而無法表現專業,Benjamin感觸年青一代只當所做的是工作而非職業。「專業操守是指社會上的道德規範,加上該專業本身的理想而洐生的產物。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一代,並不局限藥劑師,還包括其他專業如醫生、護士等,他們完全當所做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職業。如果當是職業,自然會有操守、規範,會認同,也會遵守。當是工作的話,操守自然不強,因為工作隨時可轉換,東家不打打西家,明天甚至可以連藥劑也不做,轉行算了。」

97年長沙灣賽馬會診所退燒藥混入漱口水的配錯藥事件,當時在衛生署藥物註冊組任職的Mary記憶猶新。根據紀錄,117位曾服此藥的就診者中,77位呈輕微短暫徵狀,其中3位更曾入院,但證實無恙,已全部出院。「事後(衛生署副署長)林秉恩醫生立即安排資深藥劑師到幾間政府轄下診所視察,然後重新制訂藥房配藥程序,當中發現員工培訓、藥物儲存也很重要。」


3 checks 5 rights防出錯

出事退燒藥與漱口水的顏色同是粉紅,一不留神,極易混淆。「這就是為何look alike sound alike drug便不要放在一起。給藥程序有所謂3 checks and 5 rights(三核五對),即取藥、配藥及放置藥物時也要閱讀一次標籤,有人幫你覆核就更好;而5 rights就是right patient(病人正確)、right drug(藥物正確)、right dosage(劑量正確)、right route(給藥途徑正確)及right time(時間正確),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提升巿民對藥物過敏反應的掌握。」

全世界在醫療中出現差錯的機會絶對有,從事藥劑業的也不例外,更何況別人?Benjamin舉例:「曾有病人不知道肛塞藥需拆走包裝錫紙才能使用,結果……;而原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基層家庭是沒有雪櫃的,但還有醫生認為處方需冷藏藥物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時候專業人士也有專業盲點,他們覺得是必然的事,一般人沒理由不知道,實際上真的有人不知道。就像消炎藥和抗生素,很多病人也會混淆。以為是同一種藥。不少藥劑師覺得配10次同樣的藥,便要解釋10次,講了9次,第10次便懶得再說,但其實聽的人,每個也只聽1次罷了……我覺得藥劑師和醫生真的不妨『長氣』些。」


用藥知藥有利無害

說藥不關己,是太看輕疾病,也太高估自己的健康。「現在很多藥物,我讀書年代聽都沒聽過!那時哪有生物製劑?除了生物製劑,現在還有生物相似製劑,單是人的細胞,原來就有那麼多種表皮生長因子,要有某種因子,用某種藥才有效,這些都是醫學界近十年間才發現的……」Benjamin坦言。「所以我們常常聽講座,也參閱藥物資訊,正如幾個藥劑師組織也常鼓勵藥劑師要持續進修。」Mary續說。藥劑師無藥不知的神乎其技,原來是以終身學習練就。套用在一般市民身上,作為藥物當下或潛在「用家」,用藥知藥,到底有沒有實際得益?且看有關中西成藥似是而非的謬誤迷思:

.星級化妝師推介痔瘡膏可退黑眼圈及眼袋?
.瘦身產品聲稱可秒速溶化河粉,溶脂功效強勁?
.催情紙巾含乙醇標榜能消毒殺菌?

種種疑問,Benjamin其實早就於接受媒體查詢時,公開解答:「痔瘡膏可以含類固醇,長期大量使用,會令皮膚變薄、生毛,故一定不建議用來退黑眼圈和眼袋……」、「河粉只是碳水化合物而非脂肪,即使被溶解亦無意義,不代表能減肥……」、「紙巾含乙醇亦未必能消滅所有真菌病毒,用於細胞膜較薄部位,更有機會引致不適……」

在藥物充斥但真假對錯難辨的年代,藥劑學重要,而學藥劑自救,不論透過報章、電視、還是上網,對普羅市民來說,逼切性相信更重於一切。正如Mary及Benjamin所說︰「求知心切亦勿忘掌握可信資料,多問一句絶對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