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逆轉衰老 --- 戴樂群醫生

期數: 
2014年06月號
醫生: 
威爾斯親王醫院老人科顧問戴樂群醫生

撰文:張少萍

 

老,一個非常沉重的字詞。老之所以讓人有沉重之感,原因有很多,但以無法面對現實/自己、擔心飽受疾病煎熬、擁有太多、害怕失去、畏懼死亡等作為解釋,雖不中亦不遠矣。

「老」是繼「生」之後的人生必經階段,何以需要畏懼?說來簡單,實踐亦不是很困難,只要懂得投資健康,讓自己隨年齡增長仍有足夠本錢與「病」和「死」打交道,安然面對生、老、病、死,平凡不過,誰也能做到。

投資健康固然希望獲利,但「不死」並不是預期收穫,這未免有點「刀仔鋸大樹」,只是空想。反之,擁有優質的老年生活(quality of aging),才是終極目標,致富關鍵。

於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學畢業的戴樂群醫生現職威爾斯親王醫院老人科顧問,他在過去的三十年專注服務老人,特別是對認知障礙症(前稱老年痴呆症或腦退化症)的宣傳與教育不遺餘力,曾任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前稱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主席,現任外務副主席。

老人科,一門聽上去非常厭惡且令人感到沉重的學科,箇中究竟有甚麼吸引之處令新紮醫生投進懷抱?「我於畢業後不久到英國考試,在當地認識了一群內科醫生。透過與他們交流和分享醫療知識,便開始對老人科感興趣。回港後,我決定轉投老人科服務。直至今天,轉眼接近三十年。」


見證老人科變遷

香港本土的老人科於70年代開始發展,相對於一些已有悠久歷史的西方國家如英國,實屬「新牌仔」。「想當年,老人科以瑪嘉烈醫院的急症病房作為基地,主力處理中風復康治療。至80年代初,隨着急症服務日見繁重,老人科轉移陣地,另謀出路,在專責處理慢性疾病的非急症醫院扎根。踏入90年代,醫院紛紛發展社區老人評估小組(Community Geriatric Assessment Team, CGAT),旨在讓病人能夠重返家庭,重新投入社區,此服務一直持續至今天。近年,老人科的發展逐漸擴大,更已滲透至醫院內各個部門,並由昔日主治急症服務、埋首復康工作以至社區外展式服務,到今天已轉向「目標為本」(Purpose-Driven)的老人服務,變化巨大。」戴醫生娓娓道來。

每當提起老人科,很多人會聯想到人口老化與社會政策等問題,也希望從中對生、老、病、死有更多的領會與啟發。就人口  老化的問題上,戴醫生覺得老人科必須具備以下三大特質,才能與社會政策接軌:


一)專業發展

老人科這門學科包羅萬有,故必須要有焦點,而聚焦在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肌肉和骨骼問題,以及情緒與家庭健康則較理想。因為,這與人口老化而引起的老人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二)目標為本

老人科與外科屬拍檔、好友,不能「獨大」。老人科需要協助其他專科進行診斷和治療,特別是與骨科的關係最密切。舉例說,病人需要接受骨科手術,骨科醫生會依賴老人科醫生監察患者手術前後的身體狀態。即是說,老人科有責任維持病人的健康,以讓他們成功接受手術。

三)具前瞻性

每個人也會衰老,一般約40歲起便要為此做好準備,方才確保老年仍可享有優質生活。若要達至此目標,老人科便需進入管理和維持病人健康的年代,特別是協助退休在即的人士適應和接受身心轉變。

 

老 男女有別

談衰老,醫療生物界有一個概念名為虛弱(frailty),意思是指一個人容易感到疲累、有感運動時沒有足夠體力應付或完成、身體患有三至四個慢性疾病並開始變得瘦弱的狀態。

兩性步入生、老、病、死這四個生命周期中的「老」,各有特點,可以從生物(biological)、心理(psychological)、社會(social)及  文化(cultural)四個層面上討論。站在生物層面而論,基於兩性的生理結構不同,以致他們因為衰老而承受的疾病風險亦不一致,如女性患上骨質疏鬆或認知障礙的機會較男性高,但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受到抑鬱困擾的可能性遠高於女性。由於女性較男性長壽,以致她們有機會經歷喪偶之痛,這是心理方面要承受的壓力。就社會和文化層面而言,女性較男性主動外向,她們比較積極投人社區活動或群體生活,男性則不善溝通與表達,多以沉默寡言或獨處的方式生活。這與女性較男性得到子女的較多支持,以致較為容易接受自己衰老有關。

當我們明白到兩性衰老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不一致,哪有甚麼方法能夠讓彼此均擁有健康,以致於老而不衰,能夠享受一般時間的優質晚年生活後,才與疾病和死亡揮手問好?


黃金十年

戴醫生解釋衰老亳無疑問會導致身體虛弱,但一般指75歲以後。退休不久或剛退休的65歲人士,雖然或多或小已嗅到衰老的氣味,但暫時不受疾病困擾,也未致被死亡威脅。故此,65至75歲這十年,可說是老年黃金期(window of aging),應好好把握。往後的日子,隨着疾病和死亡迫近,傾向討論人生另一個重要   課題─死亡,甚至是如何死亡(quality of dying)。

生、老、病、死這四個人生必經階段,心清水的你不難發現彼此並不是各佔人生四分一時間。老、病、死這三個階段其實非常濃縮,霎時便會來到,屆時更會有一種講不出聲的壓迫感。站在科學或醫療的角度看生、老、病、死,每個階段更有其特性和意義,時間越是濃縮其意義越重大。正因如此,我們應先為自己步入老這階段做好準備,才能確保餘下的生命階段仍是優質。

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早已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然而,老年質素(quality of aging)似乎未有人提及。人生於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舉例說青年嚮往自由、良好的教育機會,發揮個人興趣或是周遊列國探索大千世界;壯年盼望事業家庭兩得意,工作上得到良好  發揮或晉升,以建立穩健的經濟基礎,組織美滿家庭;至於老年,則祈求身體健康,安享晚年。


運動抗炎 優質晚年

終生投資在健康身上,是確保生、老、病、死均是優質的關鍵。我們與其說抗衰老、逆轉衰老,倒不如說抗發炎、減少炎症。

近年,科學家已分別在小  鼠、猴子和人類的研究中證實,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IL-6)水平升高與多種衰老相關的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有關;而白細胞介素-6水平失調   更可能是導致衰老的原因和促成多種因老化而致的疾病。「發炎 是身體虛弱的重要指標,這裏指的發炎並非指身體特定部位,而是整體。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身體發炎,常見有疾病、壓力和情緒。即某程度上,身體是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只是年輕時還有足夠的免疫力抗衡。當身體開始虛弱,炎症便會不斷坐大,而肌肉減少或流失(Sarcopenia)正是身體發炎的重要參照。」戴醫生補充。


明日之星─長者健身室

運動正是對抗發炎的非藥物治療之最有效方法,它能有效降低體內的白細胞介素-6、平衡體內的發炎狀態,從而做到逆轉衰老。當中,健身(gym)是很好的切入點。

戴醫生嘗試把上文提到的虛弱概念(frail)與長者健身室(gym for senior)結合,就我們明白運動與逆轉衰老的微妙關係。

F= Fatigue 疲勞
R=Resistance  阻力訓練
A=Aerobic Exercise 帶氧運動
I=Detection of Illness 疾病檢測
L=Loss of weight 體重管理

「健身室是一個很好的公共空間,內裏可以發生很多事情,包括做運動、進行健康檢查或營養諮詢、促進社交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等,最重要是可以抗衰老(anti-frailty)和逆轉衰老(reverse frailty)。當我們能夠營造『運動』、『健身室』等同優質老年生活的重要元素的話,這不但對個人有益處,對整個社會也有得益。屆時,老人科專科醫生的工作並不止局限於現狀,而是可以成為健身中心的監督或顧問,甚至是體能訓練導師,前提當然是必須懂得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戴醫生說。


後記:

每當談論老這問題,很多人會把疾病和死亡聯繫在一起,更會把個人的經驗投射於討論之中。例如作為子女的我們,雖然明白到父母老了受到疾病煎熬是正常事,但亦不願接受,更會想盡辦法避免步其後塵。這亦無可厚非。因為,生、老、病、死非個人和朝夕的事情,它是聯繫整個家庭的生命歷程,既可以飽歷時間煎熬,亦可以匆匆完成。

儘管老、病、死是以怎樣的方式開始和結束,只要觀察到父母出現身理或心理的轉變,我們已經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甚至作出反省。正如戴醫生所言,從生理角度看父母退休,他們的身體機能仍然良好,但無可否認已經開始步入衰老。作為兒女,永達不希望這一天出現。因為,我們害怕失去。

死亡如此接近,但我們不會知道這一天何時到來。那就趁當下還來得及與父母親相處,便好好珍惜。母親節剛過去,父親節快將到來,我們更應捉緊時機與父母團聚慶祝,把握每一個父母親節。


《我的第一本健身書》

戴醫生好學不倦,興趣多多,除喜歡運動、繪畫和書法,近日更為健身(運動醫學)這門學科著迷。他大力推薦手持的《我的第一本健身書》,由陳啟明醫生(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主管及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骨科主任)和容樹恒醫生(威爾斯親王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及矯型外科(骨科)顧問醫生)合著。顧名思義,這是一本初次接觸健身運動者的天書,有興趣不妨到書局參閱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