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關節及骨骼

微創活動局部膝關節置換 擺脫疼痛 重拾活動能力 --- 范智豪醫生

期數: 
2021年10月號

隨着人口老化,膝關節退化問題在香港更為常見,當中不少個案更需置換人工關節。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輪候全膝關節置換的個案多達31,298宗。

全膝關節置換以外,對局部膝關節退化患者,原來亦有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可選擇。於2018年引入的活動平台人工膝關節,配合微創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除了傷口可小至8厘米,亦能保留十字韌帶、股骨面等,令膝關節活動更像真之餘,長遠亦更耐用。

 

膝關節炎中以退化性膝關節炎最為普遍,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年長

50歲以上

  • 過重

BMI>30

  • 女性

盆骨較男性闊,人的重心離膝關節較遠,而且肌肉力量亦較男性弱,故較難平衡膝關節負重,易令關節重心偏向內側,提升關節磨蝕風險。

  • 創傷

關節曾受創傷如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骨折等而未妥善處理,長遠令關節磨蝕,提早退化。

肩頸痺痛勿輕視 小心頸椎根神經病變 --- 陸敏思醫生

期數: 
2021年7月號

撰文:李耀宗

科技發達,現代港人生活均離不開電子產品,惟長期做「低頭族」,不單容易引發頸椎勞損,嚴重者更會導致神經線不斷受壓,繼而誘發「頸椎神經病變」,不只肩頸、上肢疼痛頻頻,若不盡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勢將使中樞神經永久受損、削弱感覺及活動能力,影響日常生活起居。

人類頭部的重量,約為整體體重的十分之一,以亞裔成年人體重一般為60公斤計算,單是頭顱已重逾5公斤以上。然而此等龐大重量,幾乎只由肩頸肌肉和頸椎支撐,日常情況下負擔已經不少,再加上都市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智能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且常有低頭、縮頸等不良姿勢,令頸椎不斷受壓而加劇勞損,增加罹患頸椎神經病變風險。

骨科專科陸思敏醫生指出,頸椎長時間處於前傾、側傾等不良受力位置,將促使頸椎加速退化,引起骨刺增生造成椎孔狹窄,或者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神經線受壓發炎,引發肩頸、上肢痺痛等感覺異常反應。

及早護膝 防退化性關節炎來襲 --- 李威鴻醫生

期數: 
2016年01月號

醫生:  李威鴻醫生
撰文:  鍾穎嫦

 

膝痛可由多種不同原因引起,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乃最常見之成因。由於屬退化性問題,因此年紀愈大患病機會愈高,此外亦有少部分患者因運動過量導致關節提早退化。退化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問題,唯有及早護膝,並於出現問題時盡早就診,方能好好保護關節,避免受到無可逆轉的傷害。

 

新引入3D打印技術 半膝關節置換更精準 --- 李威鴻醫生

期數: 
2016年09月號

醫生:  李威鴻醫生
撰文:  陳秀清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承載整個上半身重量,受力遠較上肢關節為大,退化勞損風險亦自然較高。事實上,長者退化性關節炎個案中,膝關節退化往往較普遍,當中以60多歲的患者最常見。不過40歲多歲,甚至30多歲的患者亦非絕無僅有,可見即使壯年,亦不能置身事外。

「滑鼠手」可大可小 切忌袖手旁觀! --- 李威鴻醫生

期數: 
2018年3月號

醫生:  李威鴻醫生
撰文:  彭天諾

 

你有好好保護自己的手腕嗎?

腕管綜合症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病,俗稱「滑鼠手」,容易因重複性的腕部動作而起。長期使用滑鼠、鍵盤固然容易病發,但其實木匠、廚師、主婦等需要靈活手部工作的也是高危一族。根據外國數據,每年1000人中就會有1至3個新增個案,並不罕見。不想工作效率及生活質素被痹痛影響,就要好好了解及預防,保護雙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