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微創活動局部膝關節置換 擺脫疼痛 重拾活動能力 --- 范智豪醫生

期數: 
2021年10月號

隨着人口老化,膝關節退化問題在香港更為常見,當中不少個案更需置換人工關節。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輪候全膝關節置換的個案多達31,298宗。

全膝關節置換以外,對局部膝關節退化患者,原來亦有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可選擇。於2018年引入的活動平台人工膝關節,配合微創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除了傷口可小至8厘米,亦能保留十字韌帶、股骨面等,令膝關節活動更像真之餘,長遠亦更耐用。

 

膝關節炎中以退化性膝關節炎最為普遍,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年長

50歲以上

  • 過重

BMI>30

  • 女性

盆骨較男性闊,人的重心離膝關節較遠,而且肌肉力量亦較男性弱,故較難平衡膝關節負重,易令關節重心偏向內側,提升關節磨蝕風險。

  • 創傷

關節曾受創傷如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骨折等而未妥善處理,長遠令關節磨蝕,提早退化。

  • 自發性膝關節壞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簡稱SONK)

原因不明的股骨內側末端缺血性壞死,當波及軟骨,會令關節塌陷。

  • 關節結構異常

脛骨平台愈向內傾斜,O型腳會更嚴重,增加關節磨蝕退化可能。股骨槽長得不夠深,亦會令髕骨與股骨磨合不良而引起退化。

 

骨科專科范智醫生指出,脛骨平台傾斜最常見於亞洲人。「2000年,香港大學曾比對港人與外國人脛骨或股骨傾斜度的差異,發現不少港人的脛骨平台多為向內傾斜,個別人士內傾斜了5度,甚至6度,O型腳會更嚴重,因而提升膝關節退化可能。」

 

非手術VS手術治療

手術的需要視乎病情嚴重程度。當膝關節退化至一定程度,痛楚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非手術方法如消炎止痛藥、針劑、物理治療等亦無效,而透過影像檢查,可看見膝關節退化至合理程度,有骨撞骨情況,便可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而局部關節退化者例如只是內側退化,韌帶、關節外側包括髕骨及外側軟骨均正常,可接受局部膝關節置換。

 

局部人工膝關節分為固定平台及活動平台兩種,以活動平台的磨蝕速度較低,活動力學亦更接迎人體關節。范醫生解釋:「固定平台的關節接觸面採用圓對平的接觸面,軟膠壓力不平均,更易磨損,長久影響關節活動。」

 

隨着活動平台人工膝關節於2018年引入本港,並應用於微創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有關問題已得到改善。「與傳統固定平台手術相比,微創活動平台局部膝關節置換術傷口可小至8厘米,亦可保留正常的十字韌帶及股骨面,英國有研究證實其跟人體真實膝關節的活動力學很接近,故關節活動可更像真。而活動平台人工關節每年的磨蝕幅度亦遠低於固定平台。」

 

患者BMI會直接影響人工關節的翻修比率。范醫生解釋:「使用固定平台人工關節,如BMI超過35,翻修比率會高出一倍;至於活動平台,研究則發現BMI即使是45,亦不影響翻修比率。」

 

微創置換 復康速度更快

微創局部膝關節置換術的復康速度更快,一般術後2、3天便可出院,傷口康復約2星期,物理治療則約2個月,視乎病人的康復進展而定。康復後,病人毋須擔心人工關節損耗而減少活動。「人工關節結構堅固,即使蹲跪亦沒問題。但患者日常可留意個人健康,如有皮膚發炎、創傷等應及早處理,避免細菌入侵及感染人工關節。」而由於公立醫院現時輪候膝關節置換時間較長,有逼切需要的患者可考慮到私家醫院接受這類手術。

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范醫生提醒,最重要是預防並及早處理創傷。「避免受傷,如膝關節受傷應盡早求醫,例如斷了十字韌帶需手術重整,半月板撕裂應修補,關節開始退化則應早些求診。部分病人如膝關節已退化而需做手術,應選擇風險較低的如局部膝關節置換手術。修復受損膝關節後,可保護其他正常部分如髕骨、關節外側,減慢退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