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乙形肝炎新資訊

期數: 
2010年03月號
醫生: 
李定豪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乙型肝炎由過濾性病毒引起,會影響患者的肝功能,主要藉著帶病毒者的血液及體液傳播。

肝癌風險高100倍

李定豪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本港帶乙肝病毒的情況很普遍,乙型肝炎的發病率亦比歐美為高。腸胃肝臟科專科李定豪醫生指出,乙型肝炎嚴重會引起如肝硬化、肝癌等致命併發症。不予治療的話,2 0 % 乙型肝炎患者會演變成肝硬化,而乙肝患者患肝癌的機會更較正常人高1 0 0 倍。「大部分乙肝患者患病初期可以全無病徵,而待病徵出現時,病情往往已達中後期, 故市民不應待病徵如臉黃、眼黃出現時,才去求診,因此時患者的死亡率已高達10%。」
目前可透過驗血得知有否患上乙型肝炎。可確定有否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標包括:肝酵素( A L T ) 、乙肝病毒數量( H B V D N A ) 、乙肝病毒e - 抗原( H B e A g ) 及腫瘤標記 ─ 甲胎蛋白( A F P ) 。一旦確診, 便有必要接受治療,而不論口服藥還是針劑治療, 目標均離不開:減少乙肝病毒數量、避免肝發炎及肝硬化、令肝酵素水平回復正常及將肝癌風險降至最低。李醫生表示: 「病毒1 0 年內在患者體內會不斷增長,令患者屆時發病風險比初感染時高1 0 倍, 故控制病毒數量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最佳治療方案

講座現場現時控制病毒的方法包括口服藥物及針劑,當中沒有一種為最佳方案,需視乎患者病情進展至哪種階段而使用。「口服藥的副作用較少,缺點則在於需長期服用,而且服用時間一長會便有抗藥性可能;針劑則療程較固定,缺點則為副作用多,包括輕微發燒、肌肉痠痛、食慾不振,同時亦不適用於肝硬化患者身上。」
不同藥物, 功能強弱亦各不相同,有些控制肝酵素功能會較強,有些則改善肝硬化效用較佳,有些抗藥性機會較高,有些則較低。「如患者肝酵素高而需快速控制的話,便會選擇控制肝酵素功能較強的藥物;如患者病毒數量多但肝酵素水平不高,又沒有任何不適的話,便可選另一種相應的藥物。年輕而又打算懷孕的女性患者選擇適合懷孕期間服用的藥物會較安全。抗藥性方面,乙肝藥物如恩替卡偉的抗藥性較低,拉米夫定的抗藥性則較高,故現時會越來越多患者服用恩替卡偉。」
李醫生提醒, 日常生活方面, 乙肝患者需緊記: 戒煙、戒酒、多休息、作適量運動及小心用藥。「不論中藥西藥,均有可能令病情變化,曾遇過乙肝患者因亂服藥物需被送入深切治療部, 甚至死亡的案例。亦有部分病人喜歡在網上亂買藥物,這些藥物的來源缺乏監管,對患者的健康並沒保障。」他補充,證實患上乙肝者應及早治療,定期驗血,密切跟進病情變化,定期作超聲波檢查,以確定有否出現併發症;需要用藥的話便應用藥治療; 出現併發症者則應好好控制併發症; 非乙肝患者則應作防疫注射。「醫療技術發展已很成熟,只要患者能及早面對,要有效控制乙肝病情,避免併發症出現,絕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