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漪雯
腎是一個很精密的器官,每個腎擁有100個腎小球,負責過濾身體中的雜質和毒素。可是受到病症、退化等因素影響,腎小球的功能逐漸受損,當腎功能只餘下不足15%,患者或需要接受洗腎或換腎,以延續生命。
腎病科專科廖忻麟醫生
腎病形成 無聲無息
本港每年約有1000宗腎衰竭新症,這與初期腎病無明顯徵狀有很大關係。腎病科專科廖忻麟醫生道:「腎病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但即使只有50%腎功能,腎臟仍可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及運作,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是在中後期才發現腎病。」如能及早發現病症,可透過治療來延緩病情,預防腎病惡化。廖醫生表示,當出現尿液有泡、水腫、血壓高、貧血、疲倦、食慾不振等徵狀,可視為腎病的警號,不宜掉以輕心。此外,年長、須長期服藥、有腎病家族史,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有蛋白尿的患者,均屬於腎病的高危組別,應分外注意身體狀況,及早找出腎病。
護腎小貼士
對於腎病的高風險人士,廖醫生有以下的防治腎病建議:
l 不應在沒有醫生處方下,胡亂服用成藥如抗生素,或長期使用止痛藥。
l 避免過量進食,損害腎臟功能。
l 遵照「333運動」法則,恆常運動:每週進行至少3次、每次30分鐘、讓每分鐘心跳達130次以上的帶氧運動。
l 不要過分限制喝水,以免細菌積藏在輸尿系統中。
l 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病情,減少對腎小球的破壞。
註冊營養師吳彥慈
慎選飲食 預防腎衰竭
食物營養與腎功能息息相關,因此腎病患者在飲食上更要小心謹慎。註冊營養師吳彥慈指出,腎病患者的飲食目標是維持現時的腎功能水平,預防水腫、血壓偏高、腎性骨病等情況,並延緩末期腎衰竭的出現。其中因腎功能受損,在平衡鈉、鉀、磷上出現問題,可導致不同的不良影響:若鈉質過高,會增加腎臟的負荷;鉀質過多,可引致心律不整,誘發心臟病;磷質過量,則會減少吸收及保留鈣質能力,增加患上腎性骨病的風險。
腎功能不佳 小心攝取鈉鉀磷
故此,吳彥慈建議患者,應限制每天攝取不多於2克的鈉質,包括鹽分、豉油、蠔油、雞粉等。另方面,雖然大部分蔬果含有較多鉀質,但仍可用大量水分浸泡及烹調,沖走可溶於水的鉀質。磷質過高的患者也應減少食用高磷食物如紅米、糙米,限制磷的吸收。吳彥慈補充:「由於每位患者都有不同的營養需要和限制,因此營養師會按照不同的因素如診斷、治療方法、驗血報告、臨床病徵、排尿量等,為個別患者設計餐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