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大便出血] 莫輕視

期數: 
2009年10月號
醫生: 
董文忠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郭碩元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痔瘡是目前非常普遍的肛門疾病,相關病徵包括大便出血、痔瘡脫出或肛門疼痛等。不過大便出血亦並非全由痔瘡引起,結直腸癌亦有同樣病徵,故診斷痔瘡過程中,大腸內窺鏡檢查亦會包括在內。 

 

董文忠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痔瘡其實是後天形成的。外科專科董文忠醫生解釋:「肛門肌肉層裡的腸臟黏膜末端有不少血管,這些血管在正常情況下不會露出肛門口,只是經過長時間過高的壓力,才會令它們膨脹,然後無法再收縮成原狀,由是形成所謂『內痔』的痔瘡。而『外痔』,則是在肛門外面形成的痔瘡。『內痔』如果情況嚴重,會一直延伸出肛門外,形成長時間外露,引起『內外痔』,或醫學上稱為的第三或第四期痔瘡。」 

 

痔瘡可全無徵狀 

痔瘡的併發症包括流血、疼痛、痕癢、痔瘡脫落等。不過痔瘡可以全無徵狀,即假如沒有出現併發症,很多患者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患有痔瘡。而沒徵狀的痔瘡一般毋需治療,一般出現併發症時才需著手處理,這是由於併發症會導致更嚴重後果,如失血過多、細菌感染等。 

 

痔瘡的治療方法包括止血藥物、消炎藥物、手術、針劑、結紮、切割、激光等。但最佳的方法還在於預防。董醫生提醒,要防範痔瘡,應緊記平常多進食高纖維的食物、保持身體水分足夠,以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並確保大便習慣正常。 

 

腸癌死亡個案上升 

據統計數字顯示,90%人一生中多少遇過一至兩次大便出血的情況。除了最常見的痔瘡,其他原因如肛裂、肛漏、結腸憩室病,甚至嚴重至結直腸炎、結直腸癌,亦有可能引起大便出血。故便血病因可大可小,患者實有必要及早求醫。 

 

郭碩元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腸癌在近1015年益見普遍,死亡率已由第3位升至第2位。統計顯示,本港每22名男性及每33名女性當中,便有1人患腸癌。外科專科郭碩元醫生指出,便血次數愈多,嚴重性便會愈高。而便血的色澤愈紅,血液源自直腸及肛門的機會較高; 如血液來自乙結腸,則會偏向橙色,且會伴隨黏液及患者大便習慣的改變;如流血位置距離肛門更遠,如升結腸、盲腸或橫結腸,血液色澤便會呈瘀紅、深紫等。此外,患者如同時伴有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形狀變幼,亦可能是腸道出問題的警號, 必須留意。 

 

便血患者首要接受肛門指檢和直腸鏡檢查,可初步得知便血原因。如有懷疑,更需作進一步檢查,而現今最準確的方法仍是大腸內窺鏡。沒有病徵者亦要定期作大腸檢查,簡單的可作大便隱血測試,據外國大型研究顯示,每12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因腸癌而死亡的機會可大大降低2030%。另外最近的研究亦顯示50歲以上人士即使沒有病徵,亦建議作大腸鏡檢查,以減低患腸癌風險。如家族曾有人患大腸癌,直系親屬就更應提外科專科董文忠醫生。早作大腸檢查。 

 

Captions

1) 外科專科郭碩元醫生

2) 外科專科董文忠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