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胃" 新常識

期數: 
2009年10月號
醫生: 
張鼎堅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胃脹、噯氣、噁心或是胃部隱隱作痛,相信很多人也曾遇過,對此置之不理的人不計其數。不說不知,位列香港常見癌症第六位的胃癌,早期症狀也不過如此,跟常見的消化不良、潰瘍症狀分別不大。 

  

講座現場腸胃肝臟科專科張鼎堅醫生指,若出現上述病徵,並在常規胃部檢查下找不出明顯損傷,一般可界定為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與飲食習慣不無關係,如食量過多、偏食或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等。患者經診斷後可透過藥物舒緩不適症狀,但根治消化不良的關鍵應從改變飲食習慣入手,盡量避免進食難消化及刺激胃部的食物,如咖啡因類及酒精方為上策。 

 

消化性潰瘍 

潰瘍即損傷的意思,消化性潰瘍泛指胃部或十二指腸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吸煙會破壞胃壁細胞,直接增加潰瘍風險;而幽門螺旋桿菌、胃酸分泌過多及經常服食阿士匹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也是導致潰瘍的成因。診斷潰瘍的方法有胃鏡和鋇餐造影,基於鋇餐造影的準確度較低及不能同時診斷出幽門螺旋桿菌,故醫生多建議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取而代之。一旦確診潰瘍,張醫生表示可針對患病成因作出適當治療,大部分患者服食6-8星期抗胃酸藥物(如胃酸泵抑制劑)便能把潰瘍根治,絕少數需要透過手術治理。 

 

張鼎堅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胃癌症狀易忽略

胃癌的成因仍有待研究,但過去三十年間,胃癌在已發展國家的發病率持續下降,這與醫學界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認識加深及冷藏技術的進步不無關係。「幽門螺旋桿菌是生長在胃黏膜的細菌,傳染途徑不明。據統計,香港約半數人口帶有幽門螺旋桿菌,2001年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呈陽性者比陰性者患上胃癌的風險高出幾倍。」另外,家族遺傳、年長、胃部曾有損傷、嗜酒嗜煙、高脂肪、高鹽分及少纖維飲食習慣等屬胃癌的高危因素,若持續出現胃部不適、吞嚥困難、食慾不振或體重無故下降,便應盡早求診,因上述可能是胃癌的症狀。醫治胃癌主要有三類方法,外科手術、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可互相配合,主要視乎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大小及是否已擴散等因素決定。

 

Captions:

1) 張醫生指,胃癌的成因仍有待研究,但過去三十年間,胃癌在已發展國家的發病率持續下降,這與醫學界對幽門螺旋桿菌的認識加深及冷藏技術的進步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