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7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腸胃不適 GIST作怪?

期數: 
2012年09月號
醫生: 
郭家輝醫生 (外科專科) & 周李舒雅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腸胃不適,也有可能是胃腸道腫瘤作怪!胃腸道基質腫瘤(GIST)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罕見腫瘤,可出現在胃腸道任何一部分。本港每年約有100至150名患者確診,以40至60歲為多,但20、30歲的年輕人士亦有機會患此病。

外科專科郭家輝醫生
外科專科郭家輝醫生

胃腸道基質腫瘤是由於一種稱為c-kit基因發生突變,產生不正常的KIT受體所引起。外科專科郭家輝醫生解釋:「KIT受體分布在細胞表面,刺激一種稱為酪氨酸激酶的酵素。如果c-kit基因發生突變,就會令酪氨酸激酶不正常地受到刺激,會刺激細胞不斷生長,形成腫瘤。至於基因為何會發生突變,目前仍無確切原因。亦因而令胃腸道基質瘤沒有方法預防。」

 

較常於胃部發病

胃部是基質腫瘤最常出現的部位,六、七成患者的腫瘤均在胃部發現。出現在胃部的基質腫瘤相對良性,十二指腸及小腸的則惡性機會較高,而所引起的症狀則視乎其發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別。「由於基質腫瘤多於胃部出現,故大部分病徵如胃痛、肚痛、胃氣脹等都與一般胃病相似。亦有一些更明顯的病徵如大便變黑、帶血、嘔鮮血或咖啡色嘔吐物、胃口變差、體重明顯下降等。但有1/3患者並無病徵,尤其於腫瘤初期,患者可能因其他原因如消化不良求診,才會於檢查時意外發現。」

 

治療非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目前手術仍然是主要方法,手術類型則取決於腫瘤發生器官及其大小,個別轉移性腫瘤如肝轉移,亦有機會透過手術切除。而由於此腫瘤有一定復發風險,故術後需由臨床腫瘤專科醫生評估其復發率,以確定需否使用輔助治療降低有關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周李舒雅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周李舒雅醫生

腫瘤破裂增復發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周李舒雅醫生指出,評估胃腸道基質腫瘤的復發風險指標包括:腫瘤大小、分裂指數及原發腫瘤部位,此外,腫瘤破裂與否亦會影響復發風險及存活率。

 

以往用於復發、不適合切除或腫瘤擴散患者的標靶治療,近年有研究證實,術後使用可有助降低復發情況。而在眾多腫瘤中,甲磺酸伊馬替尼是第一種可作為胃腸道基質腫瘤輔助性治療的標靶藥物,因為它正正能針對引起這種腫瘤的C-kit基因及蛋白質。

 

ACOSOG Z9001研究將病人分為兩組服用甲磺酸伊馬替尼或安慰劑一年,並一直跟進。早期(第二年)結果顯示,服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組別能有效減少胃腸道基質腫瘤復發的機會。另一項比對一年及三年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於胃腸道基質腫瘤術後患者的研究亦發現,使用三年的患者無復發存活期及總存活期較使用一年者更高。「2004及2008年均有研究數據支持:甲磺酸伊馬替尼應用於不能完全根治的胃腸道基質腫瘤,八成患者可獲得有效控制。但大部分腫瘤在標靶治療下只是進入冬眠狀態,一旦停藥,腫瘤便會復甦,故並不建議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