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骨質疏鬆全探討及早檢查骨可保

期數: 
2012年04月號
醫生: 
龔慧慈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龔慧慈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龔慧慈醫生

骨質疏鬆症沒有特別徵狀,是一個無聲無色的病症,患者往往在骨折時才發現病症,卻因而付上不少代價。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龔慧慈醫生指出,本港約有30萬女性及10萬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而隨著人口逐漸老化,預計病發率將陸續上升。

 

骨質隨年失 無男女之分

20-30歲是骨質密度的高峰,但自40歲開始,不論男女都會逐漸流失骨質。女性方面,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加快了骨質流失速度,根據龔醫生的臨床經驗,約五分一女性在更年期後10年內,流失近20%骨質。另方面,男性流失骨質的情況雖然比女性為慢,但隨著年紀增長以及睪丸素漸少,他們的骨質密度也會一直減少。當骨質密度太低,就會形成骨質疏鬆並增加骨折機會。龔醫生道:「當骨質流失過多,骨骼承受重量的能力便大大減退,甚至在沒有碰撞跌倒的情況下出現骨折。假如不幸骨折,輕則行動不便,重則長期臥床,需要別人照顧。研究發現,每10位曾經股骨骨折的長者中,3-5位喪失自我照顧能力,需要入住院舍,更有2位會在一年內去世。最新醫學研究亦發現,七成以上骨折長者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臟病、慢性肺病等,直接影響患者接受手術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所以,骨質疏鬆症患者應盡力預防骨折,避免出現併發問題。」

 

高危人士應檢查 儘早發現 及早治療

如前所說,骨質疏鬆症沒有明顯病徵,所以龔醫生提醒高危人士,好應主動進行骨質密度測試,檢查骨骼健康,並及早在出事前進行預防治療。「高齡人士、更年期女性,都屬於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士。此外,月經初潮較遲(14歲或以後)或收經過早(45歲或以前)都會增加患病風險。年長人士如出現駝背或變矮現象,甚至可能已是脊椎骨折的結果,應進行骨質檢查作進一步治療。」其中雙能量X光(DXA)能評估骨質密度,並由於快捷、準確、輻射量低,也是確診骨質疏鬆症的常用方法。

 

改善生活習慣 增加治療效果

骨質疏鬆症藥物自95年開始發展蓬勃,現時市面上亦有多種治療藥物,各有不同的治療機理和副作用。其中雙磷酸鹽類是目前最常用的藥物,透過減低骨質流失改善病症。然而雙磷酸鹽藥會引致腸胃問題,故患者需在空肚時服用,服藥後飲用一杯清水並保持直立半小時。龔醫生強調,除了藥物以外,改變生活習慣亦對治療有重要影響。「患者要注意飲食,保持均衡營養,尤其是進食低脂肪、低鹽分、高鈣質、高維他命D食物。另外,患者不應吸煙、飲酒、飲咖啡,卻應進行適量的負重運動如急步走、緩步跑、太極等,增加肌力、強度以減少跌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