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肝腸寸斷

期數: 
2012年12月號
醫生: 
陳小燕醫生 (外科專科) & 吳國際醫生 (外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胃腸道基質腫瘤為胃腸道惡性腫瘤,可出現於胃腸道任何一部分,常見於40至60歲人士,男女患病比例相若。

 

肝癌高危一族則以35歲以上成年人為主,常見徵狀為腹部飽脹、胃口不佳、上腹疼痛及有腫塊等。但往往察覺硬塊或不適時,大部分已屆晚期。

 

兩種腫瘤如能及早發現,可透過手術切除,提升治癒可能。

 

約60%胃腸道基質腫瘤在胃部出現,25%及5%則分別長於小腸及大腸。於食道或腹膜發病的則相對少。

 

外科專科陳小燕醫生
外科專科陳小燕醫生

腫瘤可大至30厘米

外科專科陳小燕醫生指出,此腫瘤發病成因不明,目前只知道由基因突變引起,腫瘤大小可由1至30厘米不等。一般大於2厘米會偏向惡性,轉移機會亦較高。「胃腸道基質瘤常見徵狀為腸胃不適、腹脹、貧血、排黑糞等,但亦有三成患者並無徵狀,身體檢查時才意外發現。」

 

手術切除為有效根治方案,但亦要視乎情況是否適合。「如腫瘤生長位置不接近食道或十二指腸,可作微創局部切除;如腫瘤體積過大而無法局部切除,便可能需連同器官如部分胃部或整個脾臓一併切除。」

 

手術在第一線標靶藥物無效的情況下,亦可作為姑息手段,提升生活質素。「服用第一線標靶藥物者,約七成可令腫瘤受控,但約一成至一成半患者卻沒任何反應。原因或為藥物出現抗藥性,亦有些情況是患者無法承受藥物的嚴重副作用,如出疹、肌肉發炎等,此時便可考慮以姑息性手術,例如切除不受控腫瘤,然後繼續以藥物控制餘下腫瘤;或轉用第二線標靶藥物如Sunitinib。不少文獻證實,Sunitinib在imatinib無效情況下能發揮成效,對比不接受治療的患者,使用Sunitinib患者的存活率有明顯好轉。」

 

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
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

1/10港人帶肝炎病毒

本港約十分一人為肝炎帶病毒者,當中又以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最為常見。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指出,本港七、八成肝癌均由乙肝引起,10%接觸肝炎病毒後會演變成急性肝炎,10%會成為終生乙肝帶病毒者,當中25%更會演變為慢性乙肝,再惡化成肝硬化。

 

早期肝癌九成以上沒有病徵。不少患者發現時已屆晚期,可作根治性治療的僅少於20%,故乙肝帶病毒或高危人士建議接受肝臓普查。「他們應每半年至八個月接受一次肝臟超聲波檢查,如發現硬塊,應進一步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確診。乙肝帶病毒或肝臟有硬塊者,出現原發性肝癌風險高達70至80%,故應每半年至一年抽血驗甲胎蛋白,以及早發現肝臓腫瘤。」

 

早期肝癌,肝切除為根治性方案,五年存活率逾七成。此外,射頻消融術能令九成半以上小型肝臟腫瘤死亡,患者五年存活率亦可達四成。活肝移植則是治療肝癌的最佳方案,但本港活肝來源卻不多。

 

即使成功以手術治癒肝癌,由於乙肝無法根治,患者仍有一半復發可能。吳醫生提醒,患者應緊記每三個月至半年覆診,驗血、接受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亦需定時服用治療乙肝藥物,將肝癌復發機會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