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漪雯
慢性乙型肝炎是亞洲常見的病症,若無適切處理,更可誘發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在香港,每10位港人就有一位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是70%患者並無任何病徵,所以不少患者要在病情嚴重並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
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
慢性肝炎 可致肝癌
感染乙肝病毒後,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炎、肝纖維化。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指出,若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超過6個月以上,就已經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患者比非患者患肝癌的機會高100倍,而且如果無定期檢查或適當的治療,約四分一乙肝患者最終會死於肝癌或肝衰竭。」乙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播,其中高危因素包括:
- 家族成員患有乙型肝炎
- 出生於病發率高的亞洲國家或地區
-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或愛滋病
- 正在接受洗腎治療
- 有肝癌家族史
只驗肝酵素不足夠
血液測試是常用的肝炎檢測,包括3個主要項目:1)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監察病毒活躍程度;2)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評估病情的階段;3) 肝酵素(ALT),反映肝臟的發炎程度。「除了血液測試,肝臟纖維掃描(FibroScan)和超聲波都是重要的檢驗:前者是非入侵性的測試,可監測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程度;後者是用作監測肝癌。乙肝患者應定期檢查,可及早找出肝病的變化,在病症初期進行治療。」
腸胃肝臟科專科陸耀榮醫生
抑壓病毒 減少發炎
儘管大部分乙型肝炎並無明顯徵狀,患者也須按病情接受合適的治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陸耀榮醫生分享其經驗:「出現急性肝衰竭時,不但患者辛苦,其家人又要在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捐肝、換肝,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如果能一早察覺乙型肝炎並進行治療,就可減少這些情況。」陸醫生又指,過去10年乙型肝炎藥物逐漸面世,急性肝衰竭的患者亦明顯地減少。「因此乙肝的治療方針是儘早用藥,希望獲得更好的效果來扭轉病症的演變。」
可是,當病毒對藥物出現抗藥性,療效便會大大減低,並增加往後的治療難度。因此陸醫生認為在開始用藥時,應選擇藥效高而抗藥性低的藥物。其中恩替卡韋和泰諾福韋是現時療效較高、抗藥性較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
|
泰諾福韋(Tenofovir) |
恩替卡韋(Entecavir) |
效能 |
極高 |
極高 |
抗藥性 |
極低 |
極低 |
安全性 |
須定期作腎功能檢查 |
高 |
懷孕用藥類別 |
B(相對安全) |
C(安全性尚可) |
定期檢驗肝功能
預防總比治療更重要,因此吳醫生提醒大眾小心預防乙型肝炎:「首要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其次應妥善處理及包紮傷口,切勿共用可能沾有血液的個人物品,如牙刷、針筒;此外進行性行為時,應正確使用安全套。」至於乙肝患者,亦應至少半年進行一次抽血,檢查肝功能及作肝癌普查,並儘快接種甲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