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1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明乙肝 治療多

期數: 
2012年12月號
醫生: 
吳昊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 & 陸耀榮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

 

撰文:羅漪雯

 

慢性乙型肝炎是亞洲常見的病症,若無適切處理,更可誘發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在香港,每10位港人就有一位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是70%患者並無任何病徵,所以不少患者要在病情嚴重並求診時,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

 

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

慢性肝炎 可致肝癌

感染乙肝病毒後,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炎、肝纖維化。腸胃肝臟科專科吳昊醫生指出,若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超過6個月以上,就已經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患者比非患者患肝癌的機會高100倍,而且如果無定期檢查或適當的治療,約四分一乙肝患者最終會死於肝癌或肝衰竭。」乙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播,其中高危因素包括:

-              家族成員患有乙型肝炎

-              出生於病發率高的亞洲國家或地區

-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或愛滋病

-              正在接受洗腎治療

-              有肝癌家族史

 

只驗肝酵素不足夠

血液測試是常用的肝炎檢測,包括3個主要項目:1)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監察病毒活躍程度;2)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評估病情的階段;3) 肝酵素(ALT),反映肝臟的發炎程度。「除了血液測試,肝臟纖維掃描(FibroScan)和超聲波都是重要的檢驗:前者是非入侵性的測試,可監測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程度;後者是用作監測肝癌。乙肝患者應定期檢查,可及早找出肝病的變化,在病症初期進行治療。」

 

腸胃肝臟科專科陸耀榮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陸耀榮醫生

抑壓病毒 減少發炎

儘管大部分乙型肝炎並無明顯徵狀,患者也須按病情接受合適的治療。腸胃肝臟科專科陸耀榮醫生分享其經驗:「出現急性肝衰竭時,不但患者辛苦,其家人又要在短時間內決定是否捐肝、換肝,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如果能一早察覺乙型肝炎並進行治療,就可減少這些情況。」陸醫生又指,過去10年乙型肝炎藥物逐漸面世,急性肝衰竭的患者亦明顯地減少。「因此乙肝的治療方針是儘早用藥,希望獲得更好的效果來扭轉病症的演變。」

 

可是,當病毒對藥物出現抗藥性,療效便會大大減低,並增加往後的治療難度。因此陸醫生認為在開始用藥時,應選擇藥效高而抗藥性低的藥物。其中恩替卡韋和泰諾福韋是現時療效較高、抗藥性較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

 

 

泰諾福韋(Tenofovir)

恩替卡韋(Entecavir)

效能

極高

極高

抗藥性

極低

極低

安全性

須定期作腎功能檢查

懷孕用藥類別

B(相對安全)

C(安全性尚可)

 

定期檢驗肝功能

預防總比治療更重要,因此吳醫生提醒大眾小心預防乙型肝炎:「首要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其次應妥善處理及包紮傷口,切勿共用可能沾有血液的個人物品,如牙刷、針筒;此外進行性行為時,應正確使用安全套。」至於乙肝患者,亦應至少半年進行一次抽血,檢查肝功能及作肝癌普查,並儘快接種甲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