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

期數: 
2012年03月號
醫生: 
蕭宏展醫生 (精神科專科)

撰文:  羅漪雯

 

 

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
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

現代人著重「計劃未來」,為將來多思想、作準備。未雨綢繆固然是好,但過度思考卻會使人憂心忡忡,嚴重者更可能因此患上經常焦慮症。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經常焦慮症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可在情緒、精神、生理上影響患者。

 

「經常焦慮症是一個情緒病,患者會出現緊張、擔心、害怕等情況。不過,病症除了損壞大腦管理情緒的中央部分外,也可能向外、向內擴展影響腦部其他區域,令思想、身體機能等運作受到擾亂。」

- 在情緒上,患者因為緊張和恐懼,特別是對未知的事情過分擔心,導致坐立不安、脾氣暴躁。此外,經常焦慮症也會減低患者的集中力和記憶力,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

- 在生理方面,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胸口悶痛、手震、流汗、頭昏眼花、嘔心、失眠等情況,部分患者甚至因心跳過快過重,誤以為自己患有心臟病。

 

壓力VS 支援力量

畢竟生活在繁忙的都市,擔心和緊張都是正常的情緒,然而當恐懼感持續出現3-6個月,就可能是經常焦慮症的先兆。蕭醫生表示,經常焦慮症的成因與遺傳、成長過程等有關。「在遺傳方面,如父母患有經常焦慮症,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將比常人高10倍。而不愉快童年、被虐打欺凌等經歷,能傷害兒童的激素系統,增加他們日後患情緒病的機會。另外,環境壓力也是其中不容忽略的成因之一,當壓力太大而個人的抗逆能力和親友間的支援系統不足時,就很容易被壓力拖垮引致情緒問題。」

 

非患者可控 勿自我苛責

蕭醫生強調,經常焦慮症是一個情緒問題,患者往往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痊癒,因此不論是患者本身或是身邊的親友,都不應怪責患者,卻應在適當的時候接受治療。蕭醫生解釋,藥物和心理治療都是常用的經常焦慮症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三環素抗抑鬱劑是治療經常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傳統藥物,療效雖高但有口乾、疲累等副作用;血清素調節劑則是另一種沿用多年的經常焦慮症藥物,是情緒病治療上的一大突破。抗焦慮劑(Pregabalin)是新一代經常焦慮症藥物,透過調節大腦內過分活躍的焦慮系統,使其回復至正常水平。另方面,由於病症會令患者情緒不穩或導致失眠,所以鎮靜劑和安眠藥都是經常焦慮症患者常用的輔助藥物。

 

2.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能針對不恰當和負面的思想,以理性的方法分析問題,繼而駁倒不正確的觀念。例如有患者認為同事不與自己打招呼就是被討厭,治療就要通過理性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糾正患者的思想,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此外,心理治療也會透過靜觀療法來協助患者活在當下,平靜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