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清
心臟病為本港第二號殺手。2009年,本港有約6400人死於心臟病,約3400人死於腦血管病,嚴重程度,絕對不容忽視。
血管負責將血液、養分,運送全身器官,故一旦出問題,幾乎所有器官也會受累。當血管出現毛病,心臟、腦、周邊動脈及腎臟會特別容易病變,引發冠心病、中風、周邊神經病變、腎衰竭等併發症。
膽固醇積聚收窄血管
血管粥樣硬化為最常見的血管病變。心臟科專科羅天柱醫生解釋,膽固醇在血管內壁日積月累,令血管收窄,妨礙血流,這些積聚膽固醇的位置有時更會破損,紅血球及血小板為了修補缺口,便會形成血塊,血塊會於短時間堵塞血管,引發急性心肌梗塞。
遺傳、性別、年齡及後天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過胖等都會引起血管粥樣硬化。羅醫生舉例:「男性往往較女性早十年發病,即45歲或以上男性屬高危,但女性則要55歲或以上,心血管病風險才會與男性看齊。其他如高血壓,即血壓達140/90毫米水銀柱以上;肥胖,即體重指標高於23等人士,心血管病風險亦會提升。」
正常人的膽固醇,應維持在以下理想水平:
總膽固醇 |
<5.2 mmol/L |
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 |
≦3.3 mmol/L |
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 |
≧1.6 mmol/L |
三酸甘油脂 |
<1.7mmol/L |
研究發現,好膽固醇每增加1%,心肌梗塞或因冠心病死亡的機會便可降低3%;壞膽固醇降低1%,患上冠心病的機會亦會下降1%。
4方面入手保護血管
要控制膽固醇,羅醫生建議,可循以下4方面入手:
1) 吃得健康
例如:每天吸收少於200毫克膽固醇、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鹽分,少吃甜食,多吃蔬菜水果及高纖維食物等。
2) 活得健康
例如:控制血壓、血糖,戒煙,將體重維持在BMI值18.5-24.9的理想範圍,每天運動多於30分鐘。
3) 心病要靠「心藥」醫
確診有血管疾病,便需服藥控制病情。他汀為其中一種降膽固醇藥物,有助減少肝臟製造膽固醇。Stellar研究發現,與其餘他汀類藥物比較,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可將膽固醇降得最低,亦能明顯提升好膽固醇。每天服用高劑量,更可將積聚血管內壁的膽固醇帶走。
4) 手術打通血管
如以上方法仍無法踢走血管肥膏,便需透過通波仔和搭橋手術打通血管。而不論是通波仔或植入支架,術後均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再次形成。在不同種類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中,新一代抗血小版藥物替格瑞洛(Ticagrelor)比氯吡格雷(Clopidogrel)更有效減低死亡率、心肌梗塞及中風風險,獲歐洲指引建議:所有中至高心肌缺氧風險患者服用,並與亞士匹靈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