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好比一個鐵路網絡的關鍵樞紐,像泵一樣,將血液和營養運送到全身。心臟衰竭是一個臨床病徵,即心臟功能不正常,身體其他器官就無法得到所需的血液、氧氣及營養有效工作,後果可大可小。
心臟衰竭或致全身無力
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胡國橾解釋,心臟由左右兩邊合併而成,以形成循環系統,將血液流通全身。右半部分的心臟有如「垃圾回收站」,將去氧的血液泵到肺部。血液在肺部會與氧氣結合,然後左半部分的心臟就會將含大量氧氣的「新鮮」血液從肺裡泵到全身。
心臟衰竭會導致心臟輸血量減少,腦部血流不足而缺氧。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分類,心臟衰竭分四個階段。早期病徵包括體能下降、容易感到頭暈及呼吸困難等,嚴重的會下肢水腫。
借用鐵路裝絡的例子,列車負責將金鐘站的乘客,運送至尖沙咀站,當列車班次或車廂數量減少,大量乘客將滯留在金鐘;當心臟功能出現問題,肺部的血液無法順利傳送至心臟。「身體好像永遠都不夠血液,病人會感到無力、氣喘,同時肺部會水腫。若情況嚴重,就會連灣仔、銅鑼灣站都擠塞,引致下肢水腫。」
他分享,曾有一名三十多歲、將為人父的男病人,拿起風筒都氣喘乏力,惟一直未有正視問題,「情況已持續兩、三個星期,他才決定求醫,那時已經到達第四期,是我遇過最嚴重的個案。」
冠心病為主要成因
心臟衰竭最常見的成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一般稱為冠心病。冠狀動脈負責運輸氧氣及養份到心臟肌肉,若這些重要血管因脂肪積聚而收窄或硬化,就會影響心臟的血流。
另一大原因是「過濾性病毒入心」,病毒會引起不良抗體反應令心臟衰竭。其他成因包括過量飲酒及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律不正等。胡醫生指出,五十歲或以上的「三高」人士比較高危,心臟衰竭亦有可能與遺傳有關。
他特別提到:「這半年不少市民在接種新冠疫苗前都接受身體檢查,我們發現很多人就算無『無高』問題,血管都有閉塞情況,大部分是四、五十歲男士居多,他們家族的男性,大多有血管提早老化的問題。」
藥物治療成效高
要診斷心臟衰竭,醫生一般會詢問患者的徵狀和病歷,再為病人安排做各類檢查。第一種是心電圖,以檢查心臟及血管是否運作正常;第二種是心臟超聲波,以檢查心臟結構及評估心臟功能;第三種是電腦掃描,以判斷患者是否有冠狀動脈阻塞情況。
若發現心臟功能明顯受損,醫生一般會處方針對性藥物,以紓緩不適徵狀及延長患者壽命,一般有以下三種藥物:
血管緊張素II受體對抗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能改善心臟功能,幫助將血液暢順輸送到身體各部分。
胡醫生補充,95%的患者之中接受藥物治療都有成效,但病人若腎功能有問題,可能就要考慮減藥。「我見過有痊癒的個案,亦有病人心臟功能可以回復至原來的七至八成。」
如果藥物效果欠佳,或是情況嚴重到第四階段,就要考慮在心臟值入「同步起搏器」,以改善心臟泵血功能。醫生會局部麻醉後,在鎖骨附近位置開刀,植入一個起搏器。
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有1%至2%機率傷及肺部或靜脈,而起搏器電池壽司約六至十年,意味電池無電後須接受「換電」手術,不過風險將較低。至於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可考慮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器官捐贈在香港仍未普及,適合移植的心臟往往供不應求。
定時服藥檢查最重要
心臟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作息要定時、減去多餘體重,並注意飲食健康均衡,少吃鹽及味精。
他強調,正確服藥及定時檢查對維持患者健康非常重要。他表示,曾經有一名「過濾性病毒入心」的五十歲男士送院時,心臟衰竭情況非常嚴重,但在用藥物控制一年後,心臟功能差不多完全回復。
近期就有一兩宗個案,患者本來已痊癒六至七成,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無覆診,病情又再惡化。「其中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士,用藥後心臟功能痊癒近九成,但之後兩年都『失蹤』,最近四星期前才緊急送院,嚴重得要插喉。」
「心臟不能承受這樣差完又醫好,差完又醫好,如果第一次痊癒近九成,那第二次就只得八成……」胡醫生再三提醒,必須定時服藥及覆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