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化療標靶聯手對抗 腸癌擴散有藥可治

期數: 
2022年1月號
醫生: 
林嘉安

大腸癌為本港常見癌症。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癌症數字顯示,2019年,本港大腸癌新症達5556宗,死亡人數僅次於肺癌,位列致命癌症第二位。約20-25%腸癌患者確診時已屆第四期,即腫瘤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亦有三分一患者經手術切除後仍出現復發及轉移。

 

擴散性腸癌即癌細胞由腸臟的主瘤,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並形成「新」的腫瘤。理論上,腸癌可以擴散至身體任何部位,不過當中又以轉移至肝臟、淋巴及腹腔最為常見。

 

病徵期數未必成正比

擴散性腸癌的典型病徵包括大便習慣改變,或與轉移位置相關的徵狀,如肝轉移時出現上腹脹痛,頸淋巴轉移則頸部腫脹,腹腔轉移則有腫脹及腹水,但亦有個別個案,全無病徵。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指出,確有病人純粹於身體檢查時發現肝或肺有一白點或陰影,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原發腸癌。

 

「曾有一名41歲女士因頸腫求診,頸腫一般會認為是水瘤或頭頸腫瘤,怎料抽取組織化驗後發現是腺癌,再追查之下才知道是原發大腸癌,但患者之前並無任何腸道病徵。」

 

林醫生續指,腸癌病徵未必跟期數成正比,而與腫瘤生長位置有關「有一期病人因大腸腫瘤體積極大,並向大腸內壁空間生長,故會較早出現腸塞,患者亦會早些有病徵。相反,有末期患者因腫瘤向外生長,沒影響腸內空間,故沒有任何病徵,但腫瘤最終仍會影響淋巴,或轉移至其他器官,可見病徵跟期數未必有直接關係。」

 

轉移及復發亦有機會出現在已經過手術切除的腸癌病人身上,而且可能性隨期數遞增。「一期腸癌,術後復發機會為5-10%,二期及三期則分別為10-20%及30-50%。期數上升,復發機會亦會遞增。」

 

轉移亦有根治可能

幸好隨着癌症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時擴散性腸癌已有不同治療方案足以控制病情,個別甚至有根治可能。

 

「擴散也有程度之分,個別患者可能肝臟只有一或兩個點的擴散,可透過手術完全清除,五年的存活率為40-60%,相比以往的10%,提升不少。故即使末期,仍有機會根治。」

 

如屬瀰漫性擴散,無法透過手術或局部治療處理,便主要靠系統性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療法。

 

現時擴散性腸癌的第一線治療,單單使用化療的成效成五成,即有五成病人腫瘤會明顯縮小;若化療再加標靶藥,便可望將成效提升至六、七成。而當第一線治療失效,仍有二線,甚至三線的化療加標靶治療組合可使用。

 

腸癌常用標靶藥為抗表皮生長因子(anti-EGFR)及抗血管生長(anti-VEGF)兩類,多用於第一、二線治療,近五至十年均有不少進步「第三線標靶藥可以口服藥物,其中一種為多靶點抑制劑,它最重要的靶點就是抗血管增生靶點,可在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周邊的血管發揮作用,令腫瘤現有血管正常化並抑制新生血管,縮小腫瘤的成效約為5-10%。」

 

真實個案 三線治療延長生存期

根據大型研究的數據顯示,第三線腸癌治療目前的中位生存期約為5至8個月,但當中亦不乏鼓舞案例。林醫生分享一個四期腸癌三線治療的真實個案:

 

「80歲的陳先生患有四期腸癌,一、二線治療均失效,遂以第三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起初服用時有點辛苦,出現手足綜合症,手腳有紅腫及受損情況,但經適當處理及調節藥物劑量後,患者竟能服藥長達兩年,直到今天仍然生存。雖然藥物於兩年後出現抗藥性,但因他身體狀況不錯,故可轉用靜脈注射標靶藥物,將病情控制期繼續延長,又不失生活質素,對一位長者來說,這算是十分理想。」

 

但藥物成效再好,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腸癌是少數於早期能透過檢測發現及預防的癌症,故林醫生提醒:「除了老生常談的多菜少肉,多做運動,最有效的是接受大腸癌篩查,即在沒有病徵時,接受如大便潛血或大腸內窺鏡檢查,並將大腸息肉切除,以減低甚至杜絕其癌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