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1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沉默殺手 無症狀心肌梗塞

期數: 
2021年10月號
醫生: 
陳志堅

撰文:  陳秀清

 

黃先生因肺積水留院,最終治療,放下心頭大石之際,卻從醫生口中得悉一個驚人消息。

「根據掃描影象顯示,你有心肌受損情況,應該是由之前的心臟病發引起的。」莫名其妙,是醫生搞錯了嗎?他心想,自己沒試過胸口痛,亦不曾因此不省不人事,怎會曾心臟病發?

他不知道,並非所有心肌梗塞也是典型的胸痛、頭暈、惡心、呼吸急促,然後不支倒地,也有一種全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心肌梗塞,可以在患者毫不知情下,靜靜發生,並令心肌缺氧壞死。

突如其來的壓倒性胸口痛,令人呼吸困難、冒汗、頭暈、惡心,繼而昏迷,如此典型的心臟病發畫面,深印在每人腦海,如常識般理所當然。難怪當心肌梗塞仿如不曾到訪,卻在心臟肌肉留下點點痕跡,得悉後會令人如此震驚。

 

無症狀心肌梗塞(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就如沉默殺手,到訪時寂靜無聲,患者全無感覺,後果卻可以非常嚴重。當冠狀動脈因突然栓塞,血凝塊令血流受阻,心臟肌肉便會缺氣,繼而壞死,此過程稱為心臟病發或心肌梗塞,而個別患者發病時的確可以全無症狀。

 

心臟科專科陳志堅醫生指出,「無症狀」一詞或許值得商榷。「到底是真的全無症狀,還是症狀不明顯而令患者病發也不知情,有時的確難以分辨。」

 

「有個案從不曾出現典型心翳、冒汗等病徵,入院也是因為其他原因如高血壓或感染,但心電圖卻出現變化,驗血亦發現心臟酵素增多,最終推敲出病人曾經心臟病發。」

 

「亦有患者是症狀不明顯,例如有長者感到上腹脹滯、消化不良,以為睡一覺便沒事,但其實這是心臟病發症狀,只不過是患者認知不足而已。」

 

不斷損耗心臟機能

無症狀心肌梗塞發病雖無聲無息,卻會對心臟造成一定損害,影響可大可小。「視乎程度,如堵塞的是一條非主要血管,仍會有一定程度的心臟肌肉受損,但可能因該條血管佔整個心臟供血的範圍不大,影響便較小;但如塞了主要血管,對心臟功能的影響則較大。」

 

陳醫生指,其實每次心肌梗塞也是對心臟功能的一次破壞。「就算不一定一次心肌梗塞而致命,心臟機能也會不斷被損耗。心臟肌肉細胞壞死便無法重生,心臟功能受損後便有可能出現慢性心衰竭。更嚴重的是,無症狀心肌梗塞過後,下一次心臟病發可能沒那麼幸福,式會是嚴重心肌梗塞導致突然死亡。」根據2018年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無症狀心臟病發會提升心衰竭風險達35%,而50歲或更年輕患者的有關風險則會更高。

 

發病非無跡可尋

無症狀心臟病發並非無跡可尋,處理亦因應發病時間而有不同。「如為最近的心臟病發,即驗出酵素增加或心電圖出現變化,便會先照清楚血管,及早了解血管阻塞情況。如發現阻塞嚴重,病人身體許可的話,會考慮做急性通波仔手術,避免嚴重心肌梗塞。」

 

假如無症狀心肌梗塞已發生一段時間,患者當刻沒有心翳或痛楚,心電圖也只有舊的疤痕,心臟超聲波看到有關部位已變薄,即心肌已受破壞,沒任何活動跡象,便未必需急於通回血管「會先穩定情況,處方相關藥物,例如心功能差便處方衰竭藥物。雖然最終也會檢查血管,但並非看壞死部分,而是看其他還未受波及的血管有否大礙,盡可能保住其他血管,避免阻塞。」

 

誰是高危一族?

以下三類人士,屬無症狀心肌梗塞高危族,有必要提高警覺:

  • 80歲以上長者
  • 女士
  • 長期糖尿病患者

 

陳醫生指,心臟病症狀尤其容易與胃酸倒流、消化不良、膽石痛等混淆,提高認知有助辨識。其他如吸煙、肥胖、長期高血壓、高膽固醇亦為冠心病高危因素,有此類風險因素而從未檢查心臟者,可考慮接受檢查。最理想當然是戒煙、勤做運動改善中央肥胖。

 

他提醒,無症狀的心血管病畢竟並非佔大多數,其實不少也有徵兆「市民只要對心血管病症狀有一定認知,便能及早防範。例如平常也有運動,但同一條路,以往跑沒問題,現在卻會氣促或心翳,便應提高警覺,及早求診,防患未然。」

 

心絞痛≠心臟病發

心絞痛是一種症狀,它跟心臟病發在病理學上截然不同。「心臟病發是指血管突然阻塞,妨礙血流,繼而導致心肌壞死,屬突發性。心絞痛則是種症狀,反映血管開始有阻塞。當血管因粥樣斑塊積聚而愈變愈窄,直至有七成阻塞,患者走路時便會有心翳、胸口不適等症狀,但靜止時又會慢慢消失,這種症狀稱為心絞痛。」而當血管收窄情況不斷惡化,最終亦有可能導致心臟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