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鋼之鍊心術師 --- 謝德新醫生

期數: 
2016年08月號
醫生: 
謝德新醫生

撰文:  鐘穎嫦

 

鍊金,乃指將物質經過分解、重組,使其原有形態得以改變。雖已被現代科學證明不可行,但其思想亦為推動現代化學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現今的通波仔手術,透過引入心導管,張開球囊,撐開支架,並將支架留於血管堵塞位置,來扭轉血管因沉積物而變窄的狀態。毋須經過分解與重組,卻能重塑血管健康,改變其不正常狀態,何嘗不像另一形式的鍊金?

心臟科專科謝德新醫生指:「處理急性心肌梗塞,就是跟時間競賽。愈短時間完成手術,救活病人的機會愈高。」就各種情況當機立斷,不能拖泥帶水,練就了他鋼鐵般不為所動的意志。他正以「初心」為能量,以「手術刀」作鍊成陣,為他人的心千錘百鍊,協助病患除病根,解病困。

 

心科的出奇蛋

踏上行醫路,背後的原因原來簡單不過。謝醫生希望能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工作上,而醫生的工作性質更讓他心生嚮往:「因為醫生不論面對好人壞人,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病人醫好,所以我認為醫生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

成為醫生後,謝醫生最終選擇接受心臟科專科培訓:「內科醫生像偵探,要抽絲剝繭了解病人發生何事;外科醫生的工作則比較直接,透過手術替病人醫病。而心臟科感覺如同出奇蛋一樣,同時滿足我兩個願望,既要用心分析病情也要動手解除病患。」

成為註冊醫生的第一年,父親剛巧心臟病發,被送到醫院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眼看主診醫生把心導管繞來繞去就將問題拆解,也令他更加堅定想加入心臟科的決心。

 

原來是個幸運兒?

回想從醫經歷,謝醫生自覺非常順利。如願考入香港大學醫學院,1993年畢業,並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簡稱東區醫院)實習。完成實習後隨即正式加入,其後順利進入夢寐以求的心臟科受訓,結果於東區醫院一待十幾年。

謝醫生直言,2009是幸運的一年。他當年到新加坡出席亞洲心血管介入會議(AsiaPCR),並於會議中分享了一宗複雜手術個案,怎料意外獲得年青組別最佳介入治療獎(Best of Young Interventionalists)。同年於美國心血管介入治療年會(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上再取得最佳案例獎(Best case award)。對此,他認為:「運氣固然重要,但個人也需不斷努力,否則機會放在面前,也不屬於你。」一路走來看似順景,難道從未受過打擊?這個當然不可能。

 

今天新手 明日國手

在東區醫院工作時,謝醫生也曾試過被病患家屬責罵。某次為病人完成心臟手術後,其後病情出現復發,家屬於是對他大罵:「請你們下次找你們醫院最好的醫生幫我爸爸做手術!不過聽說你們的好醫生都到私家診所工作了。」這樣的冷嘲熱諷有時確實傷人,病情復發原因眾多,將全部責任歸咎醫生,也只能「硬食」。

政府醫院面對重重困難與挑戰,曾經身在其中的他有此看法:「今時今日,我若說醫管局不濟,這句說話其實等同責罵自己。試問有哪位私家醫生不是從醫管局下的政府醫院出身?不過病人要接受一個事實,就是醫管局人手非常短缺,手術輪候時間比較長,而簡單手術有機會交由新手醫生去學習處理。當病人質疑時,我便會對他們說:『我十多年前入行也是這樣,你們不用擔心。』新手醫生總有機會經歷這些過程,才能成為十年後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

 

從公營到私營:一次新陳代謝

謝醫生從未想過自己後來會到私家醫院工作,直到2010年聖保碌醫院計劃設立心臟科中心,他才因機緣巧合加入,離開待了十多年的東區醫院。「對舊醫院確實捨不得,但到不同地方工作也是一個健康的新陳代謝,需要有人離開,才能有人頂上。」

不少病人得悉謝醫生離開後表示不捨,更指好醫生都逐一離開,他卻不認同這個講法。「公立醫院工作確實有很多局限。 這有兩個問題。第一就是,當公立醫院極度忙碌時,醫生又怎可能為每位病人都分配到足夠時間?第二,病人在公立醫院求診時,每次遇到的醫生都不同,如沒有良好溝通,處理上便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去年因家人患病而舊地重遊,並重遇舊同事,他更是由衷感謝及欣賞在公立醫院的一班同僚,在制度與環境對工作造成的限制下,卻仍然保有一顆熱心與幹勁。

「在私家醫院,好處是醫生會一直跟進病人情況,醫護關係比較密切,醫生亦能從中獲得滿足感。就算病人有任何不適都會隨時找你,即使下班了,責任上亦很難推說沒空理會。因此政府醫院下班就下班,病人有事只會找當值同事,但在私家醫院則截然不同,可以說是各有各忙。」

有得固然有失,這亦令他聯想到九州別府的地獄溫泉:「到九州別府市觀光時,曾見過8個不同的地獄區,正如你工作不開心時,感覺身處別府,此處不開心,轉去另一個地方亦可能只是由灶地獄轉到血池地獄。這個世界沒一個地方完美,但每個地方一定有其好與壞之處,是一整個package,如何選擇就視乎自己想要什麼。」

 

傳媒的刃與盾

現今的公共醫療體系面對嚴重人手短缺問題,服務未臻完善,醫療事故偶有發生。公營醫療機構背負不少壓力,傳媒對此亦有鞭撻。謝醫生認為,傳媒的筆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報章有次報導某醫院出現三宗嚴重醫療事故,其中一位涉事者是他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戰友,他坦言到那刻很不開心及唏噓。「夠『硬淨』的便繼續留在政府醫院,不然便可能轉出去私家。」

事件發生後的一星期,謝醫生被人召回醫院進行一宗緊急的心臟手術,病人家屬卻對是否應該進行緊急手術表示質疑。「我經常覺得,傳媒怎樣寫,病人便會怎樣看。其實政府醫院醫生半夜三更到醫院做手術是沒有報酬的,純粹就是燃燒自己的熱誠。那麼為什麼還要繼續做?唯一的原因就是想救人而已。但人家這麼想,你能怪他嗎?那麼是否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我們只能盡醫生應盡的責任去做。」

謝醫生指,傳媒影響力其實很大。幾年前某公立醫院的換心團隊發生一宗醫療事故。「那次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生團隊都很辛苦,背負很大壓力。有時人為的錯誤也可能是系統的錯誤。」

「他們的團隊也曾幫過很多人。當你一直如此辛苦工作,卻只因一件事而被打擊到萬劫不復,是一件很沮喪的事。那次傳媒也有手下留情。」傳媒有揭露真相的責任,亦應保持客觀公正。其筆可以是利刃,亦可以是盾牌,端看當中分寸如何拿捏,而醫者與傳媒也僅能各盡其職,是非自有公論。

 

命延於一念

當年由於謝醫生的父親曾緊急入院進行通波仔手術,以致他更想加入心臟科。也不知是否在那時受到影響,如今的他最擅長、最滿足的,亦是為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全球首宗橈動脈通波仔手術在1993年出現,至今已有23年歷史,而謝醫生進行此類手術亦已有13年之久。他認為這項手術對病人得益很大,併發症較少,但也有少部分病人的手術結果未如理想,當中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可能面對病人死亡。

其中一宗手術讓他印象最為深刻:「大約十年前的復活節某日,一位63歲的男病人心臟病發,從家中到醫院期間一直進行急救。送到急症室時,他的血壓已跌至六十幾,心跳只剩三十幾,瞳孔出現放大跡象,即表示腦部有機會已受一定損害,可能進行再多的搶救最終也會死亡,要決定『救還是不救?』是一個兩難選擇。」

「當時一位同事突然說:『63歲…我爸爸也是63歲。』就因為這一句話,有些事就變得簡單,若想像這位病人是你親人,你會怎麼做?那一刻便決定:『救吧!』於是跟他的家人坦白,他很大機會在手術途中死去,即使成功救到心臟,也可能成為植物人。最後他們決定一試,最後那位病人非常幸運地能夠出院。」

「很開心在十年之後,我在政府醫院碰上一位私家醫生,他問我是否記得十多年前曾有這樣一位病人,我說記得,原來那位是他教友,還計劃之後與其他教友一起旅行,而他亦非常感謝我。」

 

鋼鐵下的溫度

自2001年當上專科醫生的15年來,他的一雙手救過不少病人,也曾有一些人救不活。「若面對生與死,只想著『沒辦法,我盡力了』好像很冷漠。有時確實會很不開心,但我們於醫療行業工作就是這樣,只能接受。尤其做急症手術時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

「那時唯有事後孔明,回想哪個步驟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這也可能令自己更不開心。『是否在那一剎那我用另一個方法,結果便會完全不同?要是做了這個步驟,或那個步驟不那樣做,是不是比較好?』相反,有時又會想,仍會因此而不開心也是對生命珍惜的一個現象。只能這樣安慰自己。」鋼鐵下的心未必真的失去溫度,只是以另一方式延續餘溫。

 

疾奔的初心

謝醫生早前參與中學母校舉辦的學長計劃,方發現部分年青人的想法跟從前的他大不相同。「幾個師弟來到醫院,我問他們為何想當醫生?他們回答『因為賺錢多,婦科最賺錢。』到底是我純真還是這個社會現實?其實當醫生不需要很優異,最重要是你有沒有心去做這件事,最優異的人未必就能當上最好的醫生,若只是一心想賺錢,其實也不應該當醫生。」

「有心、珍惜生命、對工作抱有熱誠,是當醫生最重要及最簡單的條件,至於其他的則可以慢慢學習。」

「記得我當實習醫生時被病房急召要為病人搶救,於是我便跑去病房。後來有位護士說:『看你還會堅持跑多少年。』其實她也不算潑冷水,她可能只是見到很多醫生都無法堅持。直到今時今日,某次我在時代廣場看戲之際,收到醫院緊急通知有病人心臟病發,我還是立馬跑回醫院。只要我還有能力跑得動,我還是會跑。因為救人是爭分奪秒的,這是工作的使命感使然。」

 

預防就是最好的藥

跑過時間長河,跑進跑出醫院多年,病人的臉孔換了又換,卻發現求診病人竟變得愈來愈年輕,這與心臟病的年輕化趨勢不無關係。「從前是你比病人年輕,現在則是病人比你年輕。這問題確實值得關注,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己老了。」

從前若出現心腦血管堵塞只能植入普通支架,復發機會極高,但現在已發展至第二代藥物支架,將復發機會大為降低,治療前景一片光明。儘管如此,最重要的還是得由預防做起。

謝醫生指,現時大部分心臟出問題的病人如能及早診治及預防,其實病情亦非常樂觀,端看其心態如何。心臟剛開始出問題時也可能帶來正面效果,對病人能起很好的提醒作用。他就曾接觸過一位病人,心臟剛出現毛病時是胖子一個,幾年後再覆診已練出一身肌肉。「即使身體這刻出現毛病,但將來的健康狀況如何,其實也取決於病人的心態。若走不出那個自悲自憐的狀態,病情並不會有所改變。反而有的病人積極面對,他的體能甚至改善到比從前還要好。」

謝醫生閒來愛儲figure,經典如Batman (蝙蝠俠)及Captain America(美國隊長)固然在他的收藏之列,但最愛還是Iron Man(鐵甲奇俠)。不說不知,醫生名字Tak Sun(德新)的兩個首字母,與Iron Man主角的名字Tony Stark(東尼.史塔克)同為TS,著實湊巧。

謝醫生去年5月才初學結他、組Band,就是為了能在聖保祿醫院12月舉行的周年聖誕晚會上,將一首歌獻給離世的父母。零音樂底子,又完全沒有拍子感的他,需要在有限時間內練好一首歌已是越級挑戰,尋找隊友,以及一同合奏的過程亦非常困難。不過在眾人共同努力下,最終亦順利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