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腸胃道不適患癌先兆?

期數: 
2015年05月號
醫生: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

撰文:張少萍

 

腸胃道基質瘤(簡稱GIST)由基因突變引起,致病基因主要有兩個:C KIT和PDGF,佔所有GIST個案約90%。GIST的發病率不高,以每一百萬人口計算,平均每年有0.1至2%,即100宗新症。

 

日前,香港腸胃道基質瘤協會邀請了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以及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暨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深入淺出地講解腸胃道基質瘤的病理、診斷與治療方法等,藉以提高大眾的關注。

 

相對溫和的惡性腫瘤

一般來說,GIST多被醫生界定為惡性腫瘤,然而它較其他常見的腫瘤如大腸癌、胃癌或肝癌溫和得多,部分更是接近良性。GIST可以發生在腸道內任何一處基質細胞,當中以胃部最常見,其次是小腸、大腸或直腸。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指GIST的病徵含糊,與一般腸胃道不適相似,如腹痛、腹脹或胃欠佳等。如果腫瘤小於5公分更可以是無任何明顯病徵,故此很容易出現延醫情況。不過,GIST亦可以引起一些出血表現,如因腸道出血引致「屙鮮血」或「黑便」,亦有機會導致貧血。

 

內視鏡檢查確診

診斷GIST與一般腫瘤不同,因它沒有特定的癌症指標,故主要是依靠各類腸道內視鏡,包括食道、胃及大腸等確診。若果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更可加入超聲波掃描,以了解腫瘤大小及有否出現腸道侵蝕。至於一些較為明顯的腫瘤,一般可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作出診斷。「由於GIST也有機會發生轉移,常見為淋巴或肝臟轉移。若有所懷疑,可配合全身正電子掃描檢查。」潘教授補充。

 

術後配合標靶治療減復發

GISI是一個可以根治的惡性腫瘤,手術是第一線治療,術後5年存活率高達50%。而於術後配合標靶治療,更能減低復發風險,存活率將進一步提高。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暨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表示:「曾有一個超過700人的研究顯示,兩組分別於手術後服食標靶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和安慰劑的GIST患者,他們第一年的復發率相差10%,第三年更是相差20至30%。這反映標靶藥物能有減低復發。」

 

梁醫生續指,不是所有GIST患者都適合以接受手術治療,尤其是腫瘤較大或生長位置不利手術的患者,便可嘗試先進行標靶治療將腫瘤縮小,然後再按情況施行切除手術。至於一些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則可嘗試標靶治療。「藥物能有效控制腫瘤生長,故此,單靠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平均有50%服藥兩年後仍未見到病情明顯惡化。」

 

停藥功虧一簣?

不少研究證實標靶藥物能減低GIST復發。然而不少患者會問醫生:「病情已趨向穩定,我們可以停藥嗎?」梁醫生指服藥一段時間後會發生抗藥性,然而持續服食藥物出現抗藥性的機會約10%,較服藥一年後便停藥有50%機會出現抗藥性為低。停藥或許會是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