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知己知彼 認識柏金遜症

期數: 
2015年06月號
醫生: 
李可倫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撰文:  張少萍

 

柏金遜症是一個腦部慢性退化疾病,主要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常見於60歲或以上的長者,成因為腦部深層神經結構細胞──黑質細胞出現損耗或退化而令多巴胺的分泌減少,繼而影響神經訊息傳導造成。大部分柏金遜症個案屬原發性,意思指沒有一個特定的原因,只知道年紀越大患病風險隨之增加。

 

腦神經科專科李可倫醫生指出,部分柏金遜症個案可由腦部受損後誘發,例如曾經患上日本腦炎、頭顱創傷或長期腦震盪等,導致黑質細胞受損,影響多巴胺的分泌。亦有少部分病例是基因遺傳,這類病人或許在較年輕時發病,如提早在40歲。

 

四類柏金遜症常見病徵

 

表現

發生率

身體僵硬

常見為「齒輪式僵硬」,以舉手為例,過程是逐級而上,顯得不順暢,有時候還會結合不自主的震顫。

約90%

不自主震顫

分有狀態震顫和靜態震顫兩類,前者指若把雙手舉行並停留於空中,可見雙手不停震動;後者指雙手處於非活動的狀態如平放大腿上,也會不由自主地震動。這類震顫多數由一邊身體開始,而且不只局限於四肢。

70-100%

動作緩慢

當示意患者重覆進行手掌開合的動作,一般是無法做到。至病程發展至後期,更會出現「凍結」現象,如指示患者走路卻無法即時做到,或需要等待若干時間才能慢慢移動。

70-90%

平衡欠佳

走路時重心向前傾,以「碎步」方式走路或呈現「慌張步態」,比較容易跌倒。

約90%

 

柏金遜症雖然集中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引致一系列的運動障礙,但有時候也會出現非運動障礙,如情緒起伏、焦慮或抑鬱、智力下降、語言障礙、吞嚥困難、幻覺或疑似認知障礙症等。「柏金遜症的診斷有別於一般腦部功能退化疾病,它沒有特定的檢測和評估方法,往往只能依靠臨床判斷確診患病。而根據Hoehn和Yahr就病徵的嚴重程度評級,一般分成五個階段。」李醫生解釋。

 

藥物與手術治療

直至目前為止,柏金遜症仍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控制病情,延緩惡化。藥物方面,最常用的有「左旋多巴」,它能有效補充大腦組織中一些已喪失的多巴胺。此外,近年的臨床研究顯示,假若病人沒有出現幻覺或認知障礙症等病徵,先使用「多巴胺激動劑」一般時間才轉用「左旋多巴」,療效或更理想。但要留意的是,75歲或以上長者必須小心使用「多巴胺激動劑」,這有機會使幻覺加劇。

手術方面,一般適用於藥物已無法控制運動障礙的患者。常用的手術有損毀術和深層腦部刺激術。「深層腦部刺激術主要針對視下丘核(STN)和蒼白球內核(GPI)兩個位置,透過電流轉送從而改善運動障礙、僵硬和震顫等情況,也有助減少服藥劑量,但只適合較為年輕及身體狀況理想,沒有出現神經障礙及認知障礙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