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腸胃癌治療新發展與副作用處理

期數: 
2014年09月號
醫生: 
余國雄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撰文:  鍾穎嫦

 

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當中,大腸癌被列為首位,而胃癌則被列作第六位。根據研究報告顯示,胃癌較多發生於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中國,以及南美洲與東歐,而西歐、美加則比較少。胃癌的發病率及死亡數字正逐年遞減,與之相反,腸癌的數字卻在最近十年有上升趨勢,相信與港人生活習慣愈趨西化有密切關係。

腸胃癌成因與治療

胃癌高危人士 腸癌高危人士
曾經感染幽門螺旋菌、有家族病史、經常進食醃製食物(如韓國人)、煙熏食物、紅肉、酒精、少進食蔬菜水果、吸煙、有特殊腸胃病 曾患腸炎之類的疾病、50歲以上人士、有家族病史、進食太多紅肉、高脂肪、高膽固醇、肥胖人士、經常飲酒、吸煙

 

臨床腫瘤科專科余國雄醫生指出,醫生會根據胃癌與腸癌患者的不同情況而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案。例如病發初期,醫生多會建議患者進行手術直接切除腫瘤,並視乎情況決定要否需要加上化療與電療輔助,而化療則對付已經擴散的癌細胞。若腫瘤位置難以通過手術完全切除,則可利用電療或化療清除癌細胞。

 

化療及其副作用處理

如上所述,化療是一個常用的癌症治療法,而且不少調查證實化療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與此同時,化療亦帶來不少副作用:嘔吐、疲倦、脫髮、便秘、影響腸胃、黏膜破損、大便稀爛、口腔潰爛(較少見)及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等。隨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已能有所減輕,且以最為人熟知的副作用——嘔吐為例。

化療引致的噁心嘔吐按程度分為:急性(完成化療後24小時內出現)、延遲性(化療後第二日至五日內才出現)及預期性(有可能跟心理作用有關:病人於上一次化療出現嚴重嘔吐反應造成恐懼,並於下次化療前已出現嘔吐反應)三大類別,而就著嘔吐的三種不同類型,其治療方法亦略有不同。例如急性噁心嘔吐乃由血清素的產生而引致,因此可採用血清素(5HT3)受體對抗劑對抗血清素受體,配合類固醇藥物,以及神經激素(NK1)受體對抗劑制止嘔吐訊息的傳遞。延遲性噁心嘔吐則主要靠類固醇與神經激素受體對抗劑控制。預期性的嘔吐除了可使用鎮定的止嘔藥物,還需配合醫護人員的講解,穩定患者情緒,雙管齊下同時對抗患者生理及心理問題。
 

余醫生分析:「比起使用高度的嘔吐藥物,我們會同時使用三種嘔吐藥的組合來防止病人嘔吐,包括神經激素(NK1)受體對抗劑、血清素(5HT3)受體對抗劑及類固醇,並於化療前一小時給患者服食,再進行化療,通常已有效減低患者嘔吐的機會。而新一代神經激素(NK1)受體對抗劑,可阻擋神經素受體傳遞嘔吐訊息,分為口服或注射兩種。口服需要連吃三日,至於注射則只要注射一次已能維持五天的止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