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中醫與你輕鬆跨越情緒病

期數: 
2014年09月號
醫生: 
潘子剛醫師(註冊中醫師)

撰文:  張少萍

 

大眾對情緒病一知半解,不少人誤以認為這純粹由壓力造成或性格懦弱導致,故覺得無藥可醫亦沒有方法能根治。其實從現代醫學層面上看情緒病,不少研究已表明這是由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衡導致。西方醫學能有效控制甚至治療情緒病,也是因為藥物能針對病因。

情緒病只是一系列情緒功能障礙的統稱,它包含不同類型的疾病:

  主要表現 身體症狀
抑鬱症

.情緒低落
.對身邊的人和事失去興趣
.生活無動力

嗜睡、精神不足、憂心、記憶力衰退、部分更會有自殺傾向
經常焦慮症

.有感無法控制各方事情
.對所有事情存有憂慮

肌肉緊張、失眠、手心冒汗、心跳、經常感到疲累、經常發脾氣
驚恐症 坐車或到達人多擠迫的地方會感到非常不安 精神緊張、心跳加快、胸悶、抽筋、呼吸困難(嚴重個案)
社交焦慮症

逃避社交生活
不想與他人接觸或交往

精神緊張、失眠、呼吸困難
強迫症 經常進行一些重覆性的動作,如洗手或鎖門 精神緊張、失眠
創傷後遺症

遇到突發事情後感到悲痛
感到無助且無力,對前景非常悲觀

失眠、頭痛
躁狂抑鬱症 結合抑鬱症與躁狂症表現 精神不足、憂心、記憶力衰退、失眠、脾氣暴躁

 

中醫治療情緒病  源遠流長

站在中醫的角度看情緒病,《黃帝內經》載道:「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塞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德善堂註冊中醫師潘子剛解釋,人的情志活動是以五臟的精血為物質基礎,五志與五臟對應如下:

五志
五臟

 

當人的情志受到刺激,五志超越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可以調節的範圍時,便會導致臟腑的氣血功能紊亂,傷害五臟,繼而引申各類情緒病。一般來說,情緒病分有不同證型,常見包括:1)肝氣鬱結;2)氣滯痰鬱;3憂鬱傷神;4)心脾兩虛;5)陰虛火旺。

中醫治療情緒病會按證型入手,很多時候還會配合中藥、針灸、穴位按摩或保健食療等方法作綜合治療。香港大學於2012年進行一個涉及400多名躁鬱症患者的研究顯示,結合中西治療的患者(同時服用西藥「卡馬西平」和中藥「加味逍遙散」)較單純只服食西藥的組別相比較,前者的病情改善率高達85%,較後者只有64%的改善率,高出逾2成。

 

運動非萬能

運動對身體有益人所知。但從中醫角度看運動對改善情緒病作用,此乃非萬能。潘醫師指身體非常虛弱的患者並其實並不適合做運動,這有機會透支身體元和精氣,特別是運動後仍有失眠、經常感到疲倦、手腳冰凍及臉色不好等問題者,建議暫時停止。此外,習慣於晚間運動長遠對身體定必有影響,一般建議在每晚六時前進行。若迫不得已只能在晚間進行的話,亦建議只進行輕量運動,如拉筋或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