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骨質疏鬆及膝關節炎

期數: 
2013年03月號
醫生: 
林自強醫生 (骨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骨質疏鬆症為無聲疾病,早期並無明顯徵狀,往往於骨折時才被患者發現。膝關節炎徵狀則較明顯,常見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泛紅、上落樓梯時痛楚加劇等。兩種疾病嚴重均會影響活動能力,必須小心預防。

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
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

正常情況下,骨骼的生長及流失會處於平衡狀態,但女士踏入更年期(約50歲後),及男士約60歲後,蝕骨細胞會比造骨細胞變得更活躍,因而加速骨質流失,提升患骨質疏鬆的可能。骨科專科林自強醫生指出:「女性更年期後骨質每年會以2-4%速度流失,故發病可能會較男性高3倍。常見骨折部位包括手腕、脊骨及股骨,當中又以股骨骨折情況會較為嚴重,半數患者會不良於行,亦有1/3患者會於兩年內死亡。近九成股骨骨折患者均需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否則會因無法走動而需長期臥床,提升併發症風險。」

 

及早治療減慢骨質流失

要治療及預防骨質疏鬆,藥物、負重運動、防跌及注意鈣質攝取均為關鍵。不少人以為只要補充足夠鈣質,骨質疏鬆症便能不藥而癒。林醫生解釋,骨質疏鬆的成因為新陳代謝改變,令蝕骨細胞遠較造骨細胞活躍,故單單服用鈣片並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現時有各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例如最常用且用法簡單的雙磷酸鹽,可每星期或每個月服用一次,一般服用3至5年。另亦有雌激素受體抑制劑或防保骨素針劑等等。而不論口服藥物還是針劑,副作用均相對低,患者愈早接受治療,才愈能有效減慢骨質流失。」


圖1

而常見於50、60歲長者的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予治療的話,長遠會惡化至骨磨骨的情況(見圖1),屆時或需置換關節,手尾極長。「年輕時,膝關節的軟骨厚度較厚,但隨著經年累月的磨蝕,軟骨會慢慢變薄變弱,創傷或磨損均可刺激關節分泌發炎物質,軟骨亦會因受壓而引起骨的增生,形成所謂『骨刺』,故治療時除了要處理炎症及被磨蝕的軟骨,亦需著手減慢磨損。其中藥物、物理治療多管齊下,會是常用的治療方案。」

 

 

 

 


圖2

約三分一的膝蓋有纖維組織滑膜。患者年輕時,這些滑膜不會構成影響,但一些病人到40多歲時,由於創傷及長時間磨損,滑膜會增厚(見圖2),並需要透過膝關節鏡微創手術將新增軟組織切除,然後再注射透明質酸鈉,補充關節液,再加上物理治療,以強化肌肉。

 

COX-2藥物腸胃副作用少

早期由磨損引發的關節炎,可以消炎止痛藥物舒緩,並輔以物理治療。「新一代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可選擇性地抑制環氧酶-2(COX-2),舒緩痛楚及炎症,並能減少一倍對腸胃的傷害。而物理治療則可強化肌肉、平衡關節及放鬆緊張組織。如磨損較為嚴重,如達二至三級,則可考慮注射俗稱啫喱針的『透明質酸』,以保護關節並減慢磨損。更嚴重的則需接受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增生組織,或甚至置換人工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