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清
腎衰竭會影響身體器官運作,但腎病初期大多沒徵兆,發現時往往已屆末期,患者需接受洗腎治療。為提升市民對腎病的認知,國際扶輪3450區第五分域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主辦了「小心緊腎」醫學專題講座,由香港西北區扶輪社社長何繼良講解腎病成因、病徵及有效預防方法。
腎臟的重要功能包括:1) 將身體毒素經尿液排出體外。故當腎功能受損至無法排尿,尿毒素便會積聚體內,引致中尿毒情況。2) 控制身體血壓。故絕大部分腎病患者均有高血壓;3) 平衡電解質如鉀、鈉、鈣、磷等。故當鉀質過高,心跳便會不規律,鈉質失衡時人亦會感疲勞,甚至不清醒;4) 分泌荷爾蒙包括造血荷爾蒙,故腎病患者會有貧血情況。
何醫生指出,愈早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能控制腎病病情的機會便愈大。
腎病個案十年增一倍
由2000至2010年,短短十年間,全球腎病病例共增長一倍,估計2010至2020年,個案增幅更會達兩、三倍之多。何醫生指出,過往常見引致腎病的原因為腎小球炎及高血壓,但約八年前起,糖尿病已取而代之,成為導致腎衰竭的主因。「糖尿病發病率過去十年以數倍速度增長,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最終會引發糖尿腎病。」
腎病初期絕大部分沒任何徵狀,當病情逐漸惡化,蛋白尿及血尿情況便會愈趨嚴重,其他徵狀如高血壓、腳部水腫亦會浮現,不過當出現這些徵狀時,腎病病情或已屆中後期。「亦有個別情況,初期腎病患者會有如腰痛、尿頻、尿急、每天2至3次,總量達500毫升的夜尿等,但大部分腎病患者亦不會有任何不適,唯有透過試紙化驗尿液是否含蛋白或血液,才可早期發現。」
持續疲倦證末期腎衰竭
何醫生指出,曾有患者最近常感疲倦,且情況持續近一年,他以為是工作繁忙所致,及至因肺積水被送入深切治療部,才獲確診末期腎衰竭。往後他回想過去一年,身體其實已發出頭痛、集中力低、食慾不振等不明顯警號,只是他一直並沒有察覺腎衰竭的先兆。
故要及早察覺腎病,平時便應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的變化,例如小便會否愈來愈少?是否帶泡?會否腳腫、容易疲倦、出現高血壓等等徵狀?「小便含蛋白量愈高,泡沫便會愈多,尤其沖廁後泡沫如仍留在廁盆久久不散,患腎病的可能便愈大。故如出現相關徵狀,應盡快向家庭醫生求診。而40至45歲起,亦建議每年接受一次身體檢查,現時簡單檢測如驗血、尿液測試,已可有效檢測出早期腎病。」
何醫生提醒,當腎病已屆需洗腎階段,即使最好的藥物及治療方案,亦未必能扭轉病情。反而愈早發現,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可控制病情的機會便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