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讓關節動起來

期數: 
2011年08月號
醫生: 
葉文龍醫生 (風濕病專科)

 

過去二十多年,醫藥科學的發展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帶來了巨大的進步。新的藥物及診斷方法減低了永久性關節破壞,而及早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就愈少。

 

風濕病專科葉文龍醫生
風濕病專科葉文龍醫生

免疫系統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免疫系統錯誤侵襲關節滑膜而引致的疾病。這種慢性炎症不但令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嚴重者還會影響多個器官及組織。風濕病專科葉文龍醫生引述醫學調查指出,中國約有0.4%人口患有此病,而粗略估計香港大約有二萬多人。

 

葉醫生說,病人病發時會出現關節發炎、疼痛的徵狀,繼而關節及周圍的組織會受侵蝕,出現骨骼變形、曲彎,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此外,病人也會有疲倦、肌肉疼痛、貧血、結節等症狀。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很難診斷,症狀與其它關節炎相似,而對稱性關節侵犯和晨僵現象是兩大典型特徵。葉醫生呼籲病人要把握發病初期的治療黃金時間。

 

新診斷標準 加快識別病人

2010年,美國類風濕性關節炎學會為這個病定下新的診斷標準,加快了前線醫生識別病人。診斷標準包含四方面:受影響關節的數目、血清檢測結果、急性期反應物(CRP及ESR)有否出現異常、病狀持續時間。醫生會就這四方面評分,分數達6分或以上表示己經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盡快就醫。現時治療方法有針藥、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以手術修補或更換受損關節等。

 

新研製生物製劑 有效緩解病情

二十多年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由消炎止痛藥發展到近年新研製的生物製劑,對病情緩解起了重大貢獻。生物製劑能針對導致發炎的細胞因子,控制發炎過程,從而緩解病情。早期的生物製劑如有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TNF雖然有效紓緩病情,但部分病人用後效果未如理想。

 

後一代生物製劑是抗CD20(B細胞)單克隆抗體,如:Rituximab(利妥昔單抗)有治療抗藥性類風濕關節炎的功效。研究顯示曾使用TNF治療但效果不足者轉用此藥有較好的效果。

 

最新一代生物製劑有第六型白細胞介素(IL6)抑制劑,如Tocilizumab(托珠單抗)。葉醫生指出Tocilizumab不但起效較快,而且能持續改善病情,在不同類型的病人中都能達至較高的臨床緩解率。IL6是免疫系統中一種會引發炎症、貧血、骨滑膜和骨質耗損的細胞因子。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液中的IL6特別高。IL6抑制劑Tocilizumab能有效地阻止IL6引起的症狀。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長期抗戰,葉醫生鼓勵病人及其家人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對病人的病情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