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漪雯
肝臟是身體一個很重要的器官,負責處理、製造、儲存很多身體所需的營養及元素。在香港,每十個成年人中有一個患有乙型肝炎,而九成的嚴重肝病(肝硬化、肝癌)都與乙型肝炎有關。無論是突發的慢性乙型肝炎還是肝癌,病徵都不太明顯,引致在發現病症時肝臟問題已變得非常嚴重。因此,定期檢查能及早發現病毒,對治療肝病很莫大的益處。
肝炎四部曲
乙型肝炎主要經血液或體液感染,是一種傳染力極高的病毒。受感染後,病人會進入以下的四個階段:
<單張內”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圖表>
腸胃肝臟專科梁慧儀醫生
定期檢驗 盡早發現
很多人對驗身、驗血的態度是「可免則免」,習慣待身體出現問題時才尋找解決方法,但腸胃肝臟專科梁慧儀醫生直指此心態不正確。「現時醫學對乙型肝炎的治療有效而安全,因此大家不應錯失早期的治療機會。」及早治療可以防止或改善肝硬化問題,並能減低患上肝癌的風險。梁醫生建議所有人都應檢驗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此外,乙型肝炎病人亦應每3-4個月進行一次檢驗,定期監察病毒,即使病發仍可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檢驗的內容包括:1. HBV DNA ( 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濃度測試);2. ALT(谷丙氨酸轉氨,即俗稱肝酵素);3. AFP甲胎蛋白;4. HBeAg乙型肝炎e抗原;5. 超聲波掃瞄檢查。
抗藥性低評價高 安全、藥效亦須好
治療乙型肝炎的方法分為針劑及口服藥物2種,兩者的療期及副作用均有不同。針劑治療即注射聚乙二醇干擾素,病人需每星期接受一次注射,療程約一年。然而,使用針劑治療的病人中,只有30%-40%能有效控制病毒;另外,針劑所需的費用及副作用都較口服藥物的為高,故此病人宜先細作考慮是否採用針劑治療。
口服藥物治療沒有明顯的副作用,但療期需長達數年甚至終身,因此選擇藥物時除了考慮價錢外,也要注意該藥的效能、抗藥性及安全性。梁醫生分析,拉米夫定為最早期的藥物,可是抗藥性較高;在其他幾種新藥之中,恩替卡韋在藥效、抗藥性及安全性都很好,對此藥很有信心。她補充,病人在服用恩替卡韋約12週後,病毒數目已有明顯下降,能抑制病毒活躍。另外也有國際化論文指出,連續服用恩替卡韋4-5年,肝臟問題如肝硬化、嚴重纖維化等有回復跡象。
不同的藥物的副作用有所不一,因此病人應先由醫生評估身體狀況、服藥記錄再決定如何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