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乙型肝炎及肝癌治療新趨勢

期數: 
2011年02月號
醫生: 
林端至醫生 (腸胃肝臓科專科) & 吳國際醫生 (外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全球60億人口中,有20億曾接觸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約有3.6億為慢性乙肝帶病毒者。這批帶病毒者中,因乙肝併發症如肝癌、肝硬化等早逝的約佔25-40%。本港則有8%人口,即約64萬人為乙肝帶病毒者。

腸胃肝臓科專科林端至醫生
腸胃肝臓科專科林端至醫生

乙肝病毒可經傷口及血液永久入侵肝細胞,無法清除,只可透過藥物控制。入侵後,它會利用肝細胞系統不斷複製病毒,令其他肝細胞受感染。腸胃肝臓科專科林端至醫生解釋:「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由於想將病毒清除,便會不斷損耗肝細胞。長期的損耗及發炎會導致肝纖維化及硬化,誘發如肝癌等併發症。」

 

 

 

5-10%演變為肝癌

乙肝患者中分別有30%及5-10%會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目前藥物的主要作用在於縮短乙肝病毒的清除期,減少肝臟損耗,及減低病毒複製可能,確保新細胞不會受感染,以減低發炎、肝硬化等併發症發生的可能,甚至逆轉肝硬化情況。「以往治療乙肝的目標為:E抗原能愈早變為陰性愈好,患者10年內復發的機會便能降低至約二至五成。但DNA測試發現,部分E抗原變陰性的患者,仍會再有病毒複製,故現時治療的長遠目標為遏止乙肝病毒複製,將HBV DNA變為陰性。」

 

現時治療乙肝的藥物分為干擾素及口服藥兩種。干擾素能提升患者抵抗力,將E-抗原由正變負,雖沒抗藥性問題,但副作用較大,故並不適合肝酵素高或肝硬化患者。口服藥物則共有四種,它們的短期效果相若,但抗藥性則有明顯差異。「抗藥性是選擇口服藥的主要考慮因素。沒抗藥性的藥物,服用後3年內病情惡化可能只有5%,有抗藥性的則會將有關比率提升1-2倍。而4種口服藥中,目前以恩替卡偉的抗藥性最低,6年內只有1.2%。」

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
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

手術切除存活率高

除非腫瘤已侵蝕血管或由肝轉移至其他器官,否則如仍處早期階段,肝腫瘤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第二、三期無法進行外科手術者,亦可以肝移植的方法處理。外科專科吳國際醫生指出:「治療肝腫瘤必然是外科切除手術先行。適合手術的情況包括:1)患者生理狀態良好,沒有嚴重疾病;2)腫瘤並無肝外轉移;3)解剖學上能完整切除,即腫瘤並非同時影響左右肝;4)沒有肝硬化且肝功能佳。一般1/4肝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每100名進行肝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30至40%。」

 

個別情況下,患者亦可考慮非手術治療。「現時最有效的是射頻消融術,即以幼針置入腫瘤,以超過攝氏60度高溫灼死腫瘤。另外,俗稱大髀針的局部化療,則是用很幼的導管透過大腿動脈一直通往肝臟,再直接注射藥物進內。亦有全身性化療藥物,一般會應用在較末期的肝癌患者身上。」

不過射頻消融術並不適用於體積較大或血管內的腫瘤;而當腫瘤體積超過5厘米,甚至多達三粒,或已達中期階段,就算能做手術,患者的5年存活率亦只得39%。故建議乙肝帶病毒者必須定期普查,以便第一時間發現腫瘤,治癒機會自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