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清
濕疹泛指皮膚在受刺激或炎症影響後所出現的狀態,徵狀包括皮膚乾燥、出紅疹、變厚,亦可能會滲出液體、流血或龜裂。臉部、手腕、手肘及膝蓋均為濕疹常見的發病部位,患者以嬰兒及兒童為多。病情於夏季會稍為緩和,但到秋冬季即會轉差,主要原因為秋冬氣候較乾燥,環境濕度相對低,加上患者常會用熱水洗澡,令皮膚剩餘的油脂亦被洗走,因而會令皮膚變得更乾燥,形成惡性循環。
皮膚科專科余浩德醫生
皮膚科專科余浩德醫生指出,濕疹主要由外來成因或體內免疫系統失調引致。「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的皮膚發炎情況包括常見於兒童身上的異位性皮膚炎,但半數患者到青春期會自行痊癒。而多發生於長者身上的乾燥性皮炎,則是因皮膚乾燥而引起皮膚龜裂、發炎。脂溢性皮炎則成人及兒童均會發病,而成人發病位置主要圍繞胸口、背部等油脂分泌較旺盛位置。靜脈曲張患者的小腿或大腿亦有機會出現靜脈性濕疹。此外,由生活緊張、壓力大誘發的神經性皮炎,亦很常見,患者會不斷搔抓自己皮膚,令皮膚愈抓愈厚,引起惡性循環。」
治療首要找出致敏原
治療濕疹,首要找出令濕疹惡化的致敏原,因為避免接觸致敏原,對改善濕疹病情往往有很大幫助。「最常見的致敏原為塵蟎,它存在於空氣及生活環境中,塵埃愈多的地方便愈多。另外,寵物毛髮、蟑螂、金屬、羊毛脂、食物如奶、蛋、貝殼類海產、防腐劑等,也是常見的濕疹發病元兇。」
藥物方面,外塗的有類固醇藥膏及不含類固醇的消炎藥膏,口服的則有抗生素、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療法如濕敷及光學治療,也能有效改善濕疹病情。「濕敷即塗用藥膏後再以濕的繃帶敷著,藥力在皮膚濕潤的情況下會發揮得更徹底,缺點則為較花時間,亦會有一般類固醇的副作用如令皮膚變薄等。光學治療即照射紫外光燈,療程約數個月,每星期兩至三次,療效頗佳,但亦有灼傷皮膚、令皮膚乾燥及輕微提升患皮膚癌風險的可能。」
做足預防措施免發病
尤其是秋冬天氣,異常乾燥,往往會提升濕疹發病的可能,患者平日不妨做足以下預防措施,以降低濕疹發病及惡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