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5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剖析坐骨神經痛

期數: 
2013年02月號
醫生: 
王嘉暉醫生 (骨科專科)

 

撰文:陳秀清

 

坐骨神經痛患者大多數在臀部及大腿後部出現痛楚現象,受影響範圍通常是沿著坐骨神經由臀部伸延至膝部或以下,很多時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會同時有腰痛現象出現。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神經線,由脊柱延伸至下腰、腳底,專責在腦部、腰部及雙腿間傳遞訊息,控制下肢肌肉及感覺。椎間盤突出、移位、退化性椎管狹窄等均會令坐骨神經受刺激或受壓,引致坐骨神經痛。

骨科專科王嘉暉醫生
骨科專科王嘉暉醫生

嚴重會大小便失禁

骨科專科王嘉暉醫生指出,坐骨神經痛的痛楚會由脊骨開始,經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而伸至足部,「而除了由背而伸及下肢的痛楚,患者還會感到下肢麻木或皮膚感覺過敏、雙腿乏力,嚴重還會引起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或排便障礙。」

 

別以為坐骨神經痛是中年人或長者「專利」,受遺傳影響、坐立或走路姿勢不良、需經常提重物或用力、背部曾受傷者,亦有可能加速椎間盤退化,令坐骨神經痛提早到訪。但值得留意的是,坐骨神經痛的痛楚必然由背部延伸至下肢,單單腰部肌肉疼痛,或痛楚範圍只及臀部或大腿者,便只屬反射痛而非坐骨神經痛。

 

不論是何種痛症,要確診還需由醫生代勞,診斷坐骨神經痛亦一樣。「首先需檢查患者脊椎有否變形或有特別的痛點。然後會詳細檢查神經線功能,以確定下肢感覺或肌力正常。有需要時亦會為患者作磁力共振檢查,以確定神經線受壓成因及位置所在。」

COX-2藥物腸胃副作用低

坐骨神經痛患者中,僅有少於一成需以手術治療。病情較輕微者一般可臥床休息、減少勞動、熱敷患處數天以作舒緩。休息後病情如仍無改善,可嘗試使用藥物及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包括肌肉按摩、熱敷、拉腰、超聲波、紅外線及干擾波治療,主要作用為止痛及強化腰部肌肉以保護脊椎,避免痛症復發。藥物則為消炎止痛藥。傳統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會引起噁心、消化不良等腸胃不適,新一代消炎止痛藥環氧化酶-2(COX-2)抑制劑則對胃部影響較少,能降低胃潰瘍可能,其消炎止痛功效亦與傳統非類固醇消炎藥相同。」

 

如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成效仍未如理想,磁力共振檢查又發現明確的神經線受壓位置,患者便可能需要動手術。「尤其是病情嚴重至雙腿完全乏力、失去感覺、大小便困難或失禁,便更有逼切性動手術,為神經線減壓。因為一旦延誤治療,便有可能引致永久性的後遺症。」

 

正確姿勢預防關鍵

要預防坐骨神經痛,王醫生提醒,首先需注意正確的腰背姿勢,盡可能維持脊骨的正常弧度,避免經常彎腰,減輕脊椎所承受的壓力,以減慢退化速度。提取重物時需雙腿蹲下,盡量令脊骨保持垂直狀態,避免向前彎腰。平日亦可多做如游泳、踏單車等運動,鍛鍊腹肌及腰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