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也會認為骨骼是沒有生命力的組織,骨架成形後便不會再生長。事實上,骨骼於我們的有生之年仍是不斷持續更新,但基於日常生活的需要,骨骼的新陳代謝包括部分骨骼的自然損耗、破骨細胞對骨骼的侵蝕及成骨細胞讓骨骼再次生長,是周而復始的循環。
鈣質是骨骼新陳代謝的重要因素。風濕科專科李家榮醫生解釋,食物進入人體後,鈣質的轉移必須依靠維他命D的幫助,換言之,健康的骨骼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鈣質和維他命D及刺激骨骼新陳代謝及成長的負重運動。
骨質疏鬆症屬病態很多人覺得,骨質疏鬆症的元兇為年老,猶如出現駝背一樣,屬自然的老化過程。但李醫生告訴我們,骨質疏鬆症是可以避免的,而駝背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頸椎、腰椎出現骨折,以致骨骼下陷而造成脊椎變形。「正常的骨骼, 骨小樑較多,而骨質疏鬆症的骨骼,骨小樑的數目及質量也下降,導致抵抗骨折的能力降低,屬病症而非純粹的老化過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特點為低骨質量和骨骼組織結構受破壞,增加骨骼的脆弱性,令骨折的機會增加。而當中的關鍵,與骨骼的形成追不到骨質的吸收有關。研究指出,骨質疏鬆症除造成駝背或骨折等永久傷殘外,亦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當中約五成患者的行動不能回復正常;髖關節骨折的患者,更會增加未來五年的死亡率近兩成。
雙磷酸鹽類藥物減骨質流失、骨折風險現時,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包括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抑鈣素、雙磷酸鹽、重組副甲狀腺激素及鍶。過往十年,普遍以雙磷酸鹽類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研究證實它能減慢骨質流失,減低脊椎及非脊椎性骨折風險,且藥性能持續,若服藥效果理想,沒有轉藥的需要。坊間有報導
指,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會增加非典型骨折的產生,但李醫生解釋,非典型骨折很難
下定義,骨質疏鬆症造成的骨折,亦可在無碰撞的情況下發生,所以,醫生用藥時
一般會向患者解釋,服藥後仍有骨折的風險,但藥物本身已得到醫學驗證能減低骨
折風險。若患者服藥後仍出現特殊骨折,亦應先了解患者服藥的持續性、服藥方法
是否正確及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後才下判斷。
Caption:
李醫生表示,健康的骨骼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鈣質和維他命D及刺激骨骼新陳代謝及成長的負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