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治療及時 戰勝類風濕

期數: 
2014年06月號
醫生: 
李家榮醫生(養和醫院風濕病科中心主任)

撰文:陳秀清

 

類風濕性關節炎約影響全球1%人口。本港的發病率為平均每1000人便有3至4人,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比3,發病高峰年齡為40至60歲,但不可一概而論。養和醫院風濕病科中心主任李家榮醫生指出:「臨床病例甚至有小至幾歲的幼兒及年長至九十多歲的長者。」

 

類風濕關節炎的誘因可分為遺傳及外在環境因素。「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相關家族病史。研究發現:單卵雙生的兄弟或姊妹有12-15%均同時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雙卵雙生者的相關比率則為3.5%,比一般大眾在社區裡的發病比率3/1000為高,反映遺傳因素確實存在,但當然並非所有個案均為如此。」有關遺傳因子存在於第六對染色體中的HLA-DR,當於特別序列的情況下,患者會較容易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

 

吸煙增關節侵蝕危機

而外在環境因素亦會提升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過往十多年已有不少研究證實吸煙會損害關節,提升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之餘,亦會加劇病情,增加關節受侵蝕可能。」近年亦有研究指出細菌感染,會擾亂免疫系統,令身體在免疫反應過程中,誤將關節組織視為外敵,繼而自我攻擊。「而假如兩種因素同時存在,即帶有HLA-DR遺傳因子,而又吸煙的話,患類風濕關節炎機率更會幾可級數提升。

以往一般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對稱性多關節疾病,事實上,並非所有初發情況均為如此。「有研究提出類風濕患者發病形態各有不同。有患者起病甚急,數天至數星期已可痛至需入急症室;個別則痛楚間歇出現,或逐步增加。有1/3患者發病時是寡關節先受攻擊,1/5患者則只有單一關節受攻擊。」故要準確診斷,還須靠化驗等正規診斷方能確定。」

 

對症下藥降併發風險

即使確診類風濕,患者亦毋須擔憂,最重要是對症下藥,控制病情。「不同研究證實,如能於發病早期好好控制,便可改善病情,降低進一步併發為血管炎、肺膜炎、胸膜炎、心包膜炎等可能,更有望停藥,最重要是不要拖延。」

二、三十年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策略首先是處方消炎止痛藥,然後視乎反應換藥或加藥。現時則確診後不會單單處方消炎止痛藥,而必定會輔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當抗風濕藥物亦無效,便會選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類,亦有非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類,如針對IL-6第六介白素受體的Tocilizumab等。李醫生舉例:「Tocilizumab會與第六介白素受體結合,阻斷訊號傳遞,已有不同研究證實此藥可更快控制發炎指標,例如患者的丙類反應蛋白指數在用藥後只需兩星期便可回復正常。」

不論使用何種藥物治療,李醫生提醒患者最重要勿忘及早求診,更應緊記此病的最有效預防方案:「家族有類風濕關節炎病史,或已確診患有此病者,應立即戒煙,不論對預防發病,還是改善病情,均有莫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