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1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治心跳過慢 減干擾風險

期數: 
2010年11月號
醫生: 
黃煒倫醫生 (聖德肋撒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

 

治心跳過慢 減干擾風險
 
患者新喜訊 
心跳過慢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宗新症,而香港則每年有1000個病人確診患上此症。聖德肋撒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煒倫醫生正常心跳頻率為每天約100,000次。由於血液供應及氧氣需求不同,故活動及靜止時的心跳速率亦不一樣。一般靜止或睡覺時,心跳會較慢。而當每分鐘心跳低於60次,並有心跳過慢的徵狀,便可被界定為心跳過慢。
 
心臟組織老化為主因
聖德肋撒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煒倫醫生指出,心跳過慢的最常見成因主要為心臟組織老化,例如:組成竇房結的一組細胞因年長而退化,未能正常調節心跳,以致心跳過慢。此外,冠心病亦會引致心臟細胞受損,令心臟中負責傳導的細胞因老化或病變引起傳導阻滯,嚴重的可能會引致死亡。其他如高血壓、心臟肥大、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膜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機能下降,亦會引致心跳過慢。「值得一提的是,藥物亦有可能會引致心跳過慢。不少長者服用的血壓藥物,當中有一至兩種較常用的亦會引起心跳過慢。不過這類情況相對容易處理,患者只須按照醫生指示停藥或轉藥,一般徵狀便會消失。」
 
即使心跳率低於60次,亦不一定代表不正常,還需視乎患者有否出現心跳過慢的相關病徵,如乏力、容易疲勞、氣促、頭昏、胸口翳悶、心悸、短暫性意識喪失等,才可確診。而這些病徵對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或植入心臟起搏器,往往起了決定作用。
 
起搏器安裝簡單安全
心臟起搏器由電池及電路板組成,通過導線將微弱電流傳到心臟,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跳動的頻率是根據病人症狀及醫生的判斷。安裝起搏器時,病人只需局部麻醉,手術簡單且安全可靠。起博器可24小時監察心臟跳動,亦可運作5至10年。患者手術後可恢復正常生活模式,工作及外遊亦不會帶來任何不便。起搏器的保養方面,患者只需定期覆診,測試電池的消耗情況,讓醫生對起搏器的運作進行評估,並於有需要時作適當調整即可。
 
傳統心臟起搏器物料由普通金屬物料組成,如要作身體檢查,現時流行而沒有輻射的磁力共震檢查(MRI)是會干擾正常操作。全新一代起搏器採用特製物料、設計和程式,病人可照常安穩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大大減低要冒上干擾的風險,那麼病人可以安穩接受檢查。
 
黃醫生補充:「要預防心跳過慢,建議應從年輕開始強化心臟,如適量運動、維持標準體重、均衡飲食、釋放壓力、充足睡眠、戒煙及定期作身體檢查。」
患者新喜訊 
心跳過慢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宗新症,而香港則每年有1000個病人確診患上此症。聖德肋撒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煒倫醫生正常心跳頻率為每天約100,000次。由於血液供應及氧氣需求不同,故活動及靜止時的心跳速率亦不一樣。一般靜止或睡覺時,心跳會較慢。而當每分鐘心跳低於60次,並有心跳過慢的徵狀,便可被界定為心跳過慢。
 
心臟組織老化為主因
聖德肋撒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黃煒倫醫生指出,心跳過慢的最常見成因主要為心臟組織老化,例如:組成竇房結的一組細胞因年長而退化,未能正常調節心跳,以致心跳過慢。此外,冠心病亦會引致心臟細胞受損,令心臟中負責傳導的細胞因老化或病變引起傳導阻滯,嚴重的可能會引致死亡。其他如高血壓、心臟肥大、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膜炎、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機能下降,亦會引致心跳過慢。「值得一提的是,藥物亦有可能會引致心跳過慢。不少長者服用的血壓藥物,當中有一至兩種較常用的亦會引起心跳過慢。不過這類情況相對容易處理,患者只須按照醫生指示停藥或轉藥,一般徵狀便會消失。」
 
即使心跳率低於60次,亦不一定代表不正常,還需視乎患者有否出現心跳過慢的相關病徵,如乏力、容易疲勞、氣促、頭昏、胸口翳悶、心悸、短暫性意識喪失等,才可確診。而這些病徵對患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或植入心臟起搏器,往往起了決定作用。
 
起搏器安裝簡單安全
心臟起搏器由電池及電路板組成,通過導線將微弱電流傳到心臟,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跳動的頻率是根據病人症狀及醫生的判斷。安裝起搏器時,病人只需局部麻醉,手術簡單且安全可靠。起博器可24小時監察心臟跳動,亦可運作5至10年。患者手術後可恢復正常生活模式,工作及外遊亦不會帶來任何不便。起搏器的保養方面,患者只需定期覆診,測試電池的消耗情況,讓醫生對起搏器的運作進行評估,並於有需要時作適當調整即可。
 
傳統心臟起搏器物料由普通金屬物料組成,如要作身體檢查,現時流行而沒有輻射的磁力共震檢查(MRI)是會干擾正常操作。全新一代起搏器採用特製物料、設計和程式,病人可照常安穩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大大減低要冒上干擾的風險,那麼病人可以安穩接受檢查。
 
黃醫生補充:「要預防心跳過慢,建議應從年輕開始強化心臟,如適量運動、維持標準體重、均衡飲食、釋放壓力、充足睡眠、戒煙及定期作身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