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肝膽相照

期數: 
2010年10月號
醫生: 
楊國輝醫生(外科專科醫生)及 胡興正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肝臟位於右邊肋骨以下的位置,膽囊則瑟縮於肝臟之下。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化工廠,除了負責轉化食物並貯存所得能量及分解體內毒素,還會製造凝血物質、血液中的蛋白質和膽汁。膽囊是一個貯存膽汁的器官,負責貯藏和濃縮膽汁。肝臟所製造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流到十二指腸,幫助人體消化脂肪性食物。不論是肝臟還是膽囊,均有機會「生病」,常見的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膽囊結石。
 
增肝硬化和肝癌風險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常見的肝病。保守估計,全港約有六十萬名乙肝帶菌者。腸胃肝臟科專科胡興正醫生表示,慢性乙肝帶菌的可怕之處在於沒有病徵,帶菌者若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約一至四成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不可不防。
 
預防勝於治療。接種預防疫苗是避免感染
乙肝病毒的有效方法。至於已成為乙肝帶菌者,必需定期監察病毒,包括追蹤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乙肝病毒DNA及甲胎蛋白(AFP)等指標,需要時配合相關造影檢查。胡醫生續稱:「現行治療乙肝的目標旨在抑制病毒複製,減慢肝臟破壞速度,避免嚴重併發症出現。常用的藥物有針劑和口服藥物。針劑為干擾素,用作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抑制病毒生長;口服藥物則屬抗病毒藥物,旨在抑制病毒複製。」新一代干擾素每周只需注射一次,以48周為一個完整療程。一般來說,干擾素的副作用較口服藥物多,但治療時間較短。絕大部分口服藥物需長期服用,持續用藥能有效抑制病毒生長和減慢肝臟受損的速度,卻有機會出現抗藥性。同類藥物中,以恩替卡韋出現抗藥性的機會較低。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新標準
膽囊結石是很常見的疾病,香港約4%至10%人口遇有此問題。今天處理膽囊結石的策略,以結石會否對病人造成痛楚定分界,否則作長期監察。外科專科楊國輝醫生表示,自九十年代初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出現,傳統剖腹膽囊切除術逐漸被取代。倘若病人因膽囊結石而需要割除膽囊,除特殊情況,醫生一般建議病人透過腹腔鏡手術處理。「簡單來說,腹腔鏡手術就是以一種特製的導管插入腹腔,然後注入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的壓力後,於病人的腹部開3至4處約0.5至1公分的小孔,在腹腔鏡操作下小心取出膽囊。」
 
成功率達9成9
不論是以腹腔鏡手術或傳統剖腹手術處理膽囊結石,成功率均可達9成9。楊醫生指,少數失敗的個案多來自病人本身的因素,如患有肺炎、心臟病或腦中風發作等併發死亡。至於術後較嚴重的併發症有膽管受損,這可引致膽汁流出、阻塞或殘餘細石跌入總膽管等,需作跟進治療。雖然如此,出現上述併發症的機會不高,只有0%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