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面痛如刀割 三叉神經痛慘過大病 --- 熊偉民醫生

期數: 
2021年10月號

撰文:  陳珈琋

 

腦神經共有十二對,三叉神經線是第五對,主要負責面部神經感覺訊息。三叉神經線由腦幹延伸,至顱骨底部分為三個分支,末端連接額頭、面頰及下巴,故有三叉神經之名。由於牙齒位於三叉神經線的範圍,不少三叉神經痛病人會誤以為是牙痛,向牙醫求診後才發現與牙齒無關。要準確斷症並尋求解決之方,應向適當的專科醫生求醫。

 

 

進食說話致劇痛 礙日常生活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熊偉民解釋,三叉神經痛最常見於下巴及面頰,即三叉神經第二及第三段,通常只會出現於單邊。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尖銳的劇痛,如刀割如閃電,病人會痛得流淚。曾有女病人向他反映,疼痛程度更甚於分娩。

「這個病雖然不會致命,但病人大多會很沮喪。」日常生活很多情況都會觸發三叉神經痛,基本如洗臉、刷牙、進食及說話,都有機會帶來劇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有些為了避免觸發神經痛,口腔衛生受影響、消瘦;也有病人外出吹到風也痛,冷氣也不能開,非常困擾。」

 

三叉神經痛發作屬於周期性,病發後有機會緩和數個月,然後再次發作。隨着患病時間愈長,周期的頻率或更頻繁,「蜜月期」愈來愈少。

 

神經線受血管擠壓

要調查成因,醫生一般會為病人安排磁力共振(MRI),確認三叉神經線周遭是否有受到腦血管或腫瘤等外物擠壓,以及確認三叉神經線是否有發炎情況。熊醫生指出,以上三個情況都有機會構成三叉神經痛,當中以神經線受到腦血管擠壓最常見,佔逾九成。

 

當三叉神經被鄰近的腦內動脈擠壓,血管的脈衝跳動便會變成「放大器」,將普通觸放大成痛感。事實上,三叉神經附近有血管是普遍現象,但年輕人血管布彈性,即使壓着神經線亦影響不大。三叉神經痛大約四、五十歲才發病,因為病人血管硬化,脈衝力度較大,擠壓神經線所構成的影響便較明顯。

 

換言之,要預防三叉神經痛,首先要控制膽固醇及注意三高,避免血管硬化。即使三叉神經先天性被腦血管擠壓,亦可減緩其病發的機會。至於三叉神經長出神經線瘤,或者神經線發炎也有機會誘發劇痛,不過情況較為鮮見。

 

藥物紓緩痛楚不治本

不少三叉神經痛患者會選擇服用藥物止痛。熊醫生指出,常用藥物包括普通消炎止痛藥、抗癲癇藥物,以及神經止痛藥。某些抗癲狂藥物對付三叉神經痛十分有效,但服用後會產生強烈睡意,並非所有病人可以接受。部分病人亦會對此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有機會致命,故醫生也不敢貿然處方,必須先為病人抽血,確認是可沒有敏感基因才用藥。

 

接受手術達致根治

倘若尋求根治方法的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微血管減壓術。此手術會在耳背後開一個小洞,找出被擠壓的三叉神經線及血管,再在兩者之間放入纖維軟墊作分隔,此舉可阻止神經線再受血管脈搏影響。只要手術合宜,病人甦醒後立即見效,並可達致根治效果。

 

熊醫生說,目前微血管減壓術的治癒率為85%,未能痊癒的因素包括:分隔血管和神經線的纖維軟墊鬆脫,令血管再次壓着三叉神經;不只一條血管擠壓着三叉神經線,故病人術後持續感到疼痛。

 

若病人患病時間長,也有機會影響手術的成效。他分享,曾有一位病人患上三叉神經已經近30年,神經線早已因血管持續擠壓而損傷,即使接受手術後亦無法完全根治。不過,神經痛的頻率大減九成,不再影響日常生活,病人亦感到滿意。

 

然而,年老病人的身體狀態未必適合做手術。針對體弱的病人,有以下兩種治療手法:

  • 微波射頻治療

微波射頻治療屬於微創手術,不需開刀,只需要局部或監察麻醉即可。醫生會將長刺針由頭顱底部刺入,然後於適當的位置釋放出射頻,利用高溫灼傷三叉神經線,減低其敏感度,以達至止痛的效果。由於訢經線受損,病人完成手術後,臉部會有麻痺感。值得注意的是,微波射頻治療亦不是治本的方法,因神經線幾年後會復元,屆時痛楚或會重來。

 

  • 放射治療(電療)

放射治療應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其原理與醫治癌症一致,即利用高能量放射線射死神經線。此治療手法較安全,適合不能承受手術的年老病人。不過此項治療手法一般需要等三至四個月才知結果,成功率亦比較低。

 

熊醫生總結,絕大部分三叉神經痛病人可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但當藥物逐漸失去效用,而發病周期愈來愈頻密,影響日常起居飲食,病人可考慮進行其他治療手法,甚至接受外科手術以達致根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