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Action

2024年4月號

過往雜誌

網上訂閱《健康動力》雜誌

控乙肝 防癌變 守護肝臟健康 - 竺兆豪醫生

期數: 
2020年7月號
撰文:  陳秀清

 

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 ─ 肝癌,每年新症平均1,800宗。根據政府去年公布的本港首份《香港癌症策略》,2018年,肝癌新增個案為1,920宗,死亡個案高達1,481宗。

 

肝癌愈早發現,能透過手術根治的可能便愈大;而肝癌的主要成因 ─ 乙型肝炎,如能透過藥物長期控制,亦能大大降低肝癌風險。

 

不過有研究發現:本港有近半患者並不自知患乙肝,有可能因此錯失黃金治療期,提升肝硬化及患肝癌可能。你會否是當中的高危分子?

 

肝癌的發病成因包括: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免疫系統疾病及藥物影響,當中以乙肝引起的肝癌佔最大比數。

 

● 乙型肝炎

八成肝癌由乙型肝炎引起。本港目前約有8%人口帶有乙肝病毒。如不以藥物控制,乙肝長遠會演變成肝癌。

 

● 酒精性肝硬化

隨着飲酒風氣盛行,本港酒精性肝硬化情況愈見普遍,而酒精性肝硬化引致的肝癌個案亦有所上升,如趨勢持續,估計日後會取代乙肝,成為肝癌成因首位。

 

● 免疫系統疾病

 

以女性患者為多,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轉而攻擊自己的器官,包括肝臟及膽管,前者會引起肝硬化,後者則會令膽管收窄,最終亦會令肝臟受損,引起肝硬化。

 

● 藥物影響

個別中藥如人參、當歸、白朮,西藥如化療藥、止痛藥均有可能影響肝臟,尤其患有慢性肝病而不自知者,服用後更會加重肝臟負擔,長遠引發肝硬化。

 

早期肝癌徵狀不明顯

肝癌足以致命,但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當出現如右上腹脹痛、黃疸、體重下降、食道及胃出血等徵狀,大多已屆晚期。外科專科竺兆豪醫生指出:「香港大學曾進行研究,對比有及沒有病徵患者的存活率差異,發現無病徵患者的肝腫瘤一般約為3厘米大小,可以手術根治,有病徵如腹脹、腹痛者則肝腫瘤已大至9厘米,已無法手術切除,需嘗試標靶或免疫治療,存活率已大大減低。」反映定期檢查,是及早發現及預防肝癌的最大關鍵。

 

預防蛋白質營養不良

值得留意的是,肝硬化者及接受肝臟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功能會持續下跌,身體合成蛋白質過程會減慢及無法排走毒素,令免疫力下降、增加併發症及死亡風險。而「支鏈氨基酸(BCAA)」補充劑可有助肝功能更快恢復,並降低死亡率。竺醫生解釋:「BCAA是質量極佳的氨基酸,能刺激蛋白質合成,結構較短,因而更易吸收。經多國文獻證實,有助改善肝功能及減慢肝硬化,亦可於肝臟切除後及再生期間,為腸臟及免疫細胞提供能量及營養,預防患者因蛋白質營養不良而死亡。」

 

視乎情況,BCAA可短期或長期服用。「剛接受肝切除手術的患者,如希望加快痊癒,一般服用約兩星期;肝硬化較嚴重並有腹水者,則需長期服用。有不少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服用後,因腹水問題進出醫院的次數明顯減少,腹水再積聚的間隙更長,或根本無須入院引流腹水。」

 

不過BCAA 雖可作為能量來源,尤其當肝病患者的肝功能製造糖分能力減低致能量來源不足,但患者亦應同時補充足夠營養、熱量與維生素,如脂溶性維他命A、D、E、K,及維他命B雜,防止進一步的肝損傷,增加肝細胞再生能力。

 

乙肝誘發肝癌真實個案

說到底,預防更勝治療。竺醫生憶述一宗曾處理的肝癌個案,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患者非常年輕,只有34歲,卻因患乙肝而不自知,後來確診乙肝後又沒跟進,最終患上肝癌,更幾乎因此無法陪伴女兒成長。「發現時,張先生右邊肝的腫瘤大至12厘米,但卻沒出現任何病徵,只有少許胃痛。腫瘤剛好包圍下腔靜脈生長,連靜脈內裡也有癌細胞,因太晚期而似乎無法動手術。」

 

經醫護團隊商討後,決定先以標靶治療及大腿針控制腫瘤,唯卻無法清除下腔靜脈的癌細胞。及後有遺體捐贈器官,肝臟下腔靜脈適合患者使用,故立即安排緊急手術,切除整個右肝並移植下腔靜脈,患者只靠左肝存活。「手術至今已9年,他女兒現已9歲,張先生亦已42歲,幸運地從未復發。」

 

「因擔心心臟及肺有殘餘癌細胞,張先生維持每半年腹腔及胸腔超聲波檢查,暫時正常。甲胎蛋白指數在手術前過萬,現時則小於二,數值低得無法量度。」

 

源頭入手預防肝癌

張先生的個案屬非常幸運,腫瘤擴散至下腔靜脈,癌細胞卻並無隨血液游走至心臟及肺,且剛好又有肝臟及下腔靜脈可作移植。不過幸運並不常有,為防患未然,最理想當然是從源頭入手,預防肝癌。

 

預防肝癌貼士

● 文獻證實定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有助減低肝癌發病及復發可能

● 避免飲酒

● 服用任何中藥、西藥前,宜先諮詢醫護人員及中醫師意見

● 作息定時。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熬夜可影響肝功能

● 定期體檢。不論有否患肝炎或肝病,應每一至兩年接受全身檢查